A. 若不想把孩子养成“包子”,父母就要学会哪种21天戒吼法
家长想彻底改变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需坚持运用“72190法则”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打骂孩子,每当孩子犯错,多时间多动脑筋,一点点地帮孩子纠正错误,这样就能改正自己经常“打骂”孩子的坏习惯,孩子也会因此更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性格也会逐渐阳光、开朗起来。
“72190法则”的意思是,一件事情重复7次,就会对它产生认识并记住它,重复21次就会养成习惯,重复90次就会固化它,形成很难改掉的稳定习惯。在养成一个好的行为和习惯时,也是遵循72190法则:行为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很难受,很痛苦,这阶段要有决心。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如果不刻意就会反弹,这阶段要有决心加耐心。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这个习惯和性格已经形成了,但是,还需要保持。这阶段要有决心加耐心,再加恒心,只要90天坚持持续下来了,那么久养成良好的对待孩子的习惯了。
B. 为啥父母们戒吼却难成功
“一个人小时候产生的心理状态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会反复出现在工作、家庭中,影响到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待领导、同事、伴侣等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呼喝可能就是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成长的,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所以他们认为就应该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小时候习得的模式。”秦海说,“当然不是说小时候被呼喝、被大人责骂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产生心理问题,只是说在这种环境下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时候我们要对孩子更温柔一些。”
盛怒之下,平复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深呼吸或是暂时离开孩子,待自己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再回到孩子身边解决事情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如果夫妻中的另一方此刻也在家中,而且处于冷静的状态,那么不妨放手让对方来处理这件事情。
很多家庭会采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妈妈唱白脸,教育孩子,孩子再哭哭啼啼跑到爸爸怀里诉苦、说妈妈坏话。这是一种解决方式,因为孩子受到责骂时,内心非常脆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对象去依靠,寻找自己还是被爱着的感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永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然孩子会形成妈妈是坏人,爸爸是对我好的人这样的认知。”秦海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就事论事,就当下的事情做出判断,找到更合适的举动。”唱白脸并不意味着一味责骂,唱红脸也不意味着孩子说什么都赞同,每个家庭都要有自己处理事情的原则。
基于一定原则的惩罚
做错事了,一定要惩罚吗?如何惩罚既能让孩子了解规则,又不伤害自尊?
“家长首先需要明确地意识到,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错误,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因为恐惧而不敢犯错,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实施的惩罚就没有任何意义。”付小平表示。
“我个人认为孩子有时候是需要被惩罚的,但是仅限于一些原则性事情上,不能把这种强刺激天天都施加在孩子身上,不论他做了什么,这样对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刺激。”秦海说。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比如偷盗、逃学等等,当孩子触及到底线和原则时,你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是绝对不能做的。家长必须和孩子明确地讲清楚,因为什么事情惩罚你。比如,孩子出于好心在便利店“拿”了一袋面包给路边乞讨的老人,家长要告诉孩子,不是因为孩子的好心而惩罚他,而是因为他偷窃,偷窃是不对的。另外,对于同样的错误,家长应该始终保持一致的处理方式,不能今天惩罚,明天不惩罚。
最重要也是家长最容易忘记的一点就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即使孩子犯了错误,要惩罚孩子,也希望家长能够分清场合,注意方式。在人前,尤其是孩子的朋友或是其他在意的人面前惩罚孩子,让孩子失了面子,有时候反而会事与愿违,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无论如何,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平复好心情,再冷静思考,是不是真的一定要使用惩罚的方式?该使用怎样的惩罚方式?而且一定要再三问自己,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是完全理性的吗?不存在自己的情绪发泄,也不会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身体吗?
“我也看到过很多案例,那些小时候没有被打骂过的孩子成长得很好。如果可以采取温柔的方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惩罚呢?”秦海说,“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至少先思考怎样可以更好地和孩子交流,有第二条道路的话就不要选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沙发上看上去只是一个场景,但是每个家庭面对这个场景的反应,包括家长的反应、孩子的反应,都有千差万别的变化。”秦海建议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上面所讲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处理方式。家长在面对具体情况时,还需结合自身实际,仔细思量之后再做处理,毕竟家长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C. 为什么家长"戒吼"30天150多位爸妈竟无人能通关
4岁女儿晚上坚决不洗脚,怎么骂都没用,今年3月初,韩女士无意间发现了成都人徐炎(化名)发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就报了名。通过和徐老师交流,她觉得孩子抗拒洗脚的原因很可能是有次洗脚时险被烫伤,女儿产生了恐惧心理,有了抵触情绪。得知原因的韩女士为自己先前抱怨女儿的事后悔不已。
活动发起人徐炎说,她以前是一名语文老师,现在在一教育网站工作,会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补习语文,也认识了很多家长,一不高兴就“吼”是家长们的通病,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和孩子沟通解决问题,可就是做不到,“我就想到利用互联网,让家长通过打卡的形式‘戒吼’,相互监督鼓励。”
在微信群里问家长们为何没有坚持打卡时,有人说道,“打卡每天截止时间是零点,有时候忙忘了,比如我几次都过了时间点”,也有妈妈说,“连续几天都对孩子发火了,觉得‘臣妾做不到啊’,就没好意思打卡。”有一位坚持得比较久的妈妈告诉记者,“基本坚持下来了,中间有一次是忙忘了,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不管你做到做不到,都会进去看看,说几句心里话,反正到后来都已经是一种习惯。”
“课程刚开始的时候,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人数不是问题,家长也需要被关心被注意,我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肯定,哪怕只有一个人报名,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徐炎表示,接下来她会把大家因未坚持打卡而没退还的资金用来租场地,每周开展线下交流会,把群里的家长们聚到一起,面对面进行沟通。
D. 为什么150余位家长"戒吼"30天 无一人坚持下来
徐炎从3月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织第一期“戒吼”打卡活动,到目前已经是第三期了,全国总共有150余位家长参与,他们的孩子年龄3岁到12岁不等,参与者多为孩子妈妈。“现在的家长每天要工作还得带孩子,压力确实大,这时孩子再不听话, 吼叫 就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在群里除定期分享交流外,每天我都会把打卡表发到群中,家长们就自己一天内和孩子的沟通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在群里填写表格。”徐炎说。
孩子期待
妈妈脾气好一点 我就更爱她
小学二年级的何为为:“我发现妈妈嗓门变小了,半期考试我犯了低级错误,以为妈妈会像以前那样一脸严肃,结果却笑着说我是不是小马虎又来拖后腿了,还陪着我一起改错。”
小艺同学:知道妈妈在参加这个活动后还成为了妈妈的监督者,“每当我做错事妈妈要发火时,我就说妈妈,你脾气好点我就更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