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藏汉双语教育培训方案

藏汉双语教育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1-04-24 15:59:11

Ⅰ 应用语言文学(藏汉双语)汉语系需要做什么准备

只说重点:
应用语言文学(藏汉双语)汉语系需要做什么准备,

可询问学校招生办。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Ⅱ 汉族人可以学藏汉双语教学的专业吗

可以的呀。汉族人也可以通过汉藏双语教学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可以到西藏教学支援。

Ⅲ 请问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藏汉双语法学专业用藏语授课吗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藏汉双语诉讼方向)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目前因师资、教材等方面的限制,专业核心课程都是汉文版普通法学本科教材(汉语授课),其他科目如藏汉翻译等课程特邀我校藏学院的教授用藏语授课。目前就是专业(汉语)+藏文授课形式,但该专业发展的趋势是用藏语授课。

Ⅳ 藏汉双语公务员在内地工作的,工资多少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类津补贴。首先说基本工资(这个全国统一),对照下面这个表(这是最新标准)。以本科毕业(考入公务员一年试用期满转正定级)为例,刚毕业级别好像是25级2档,职务科员,基本工资就是947+600=1547(公务员第13个月工资,只发这个基本工资)。津补贴大概有个三四千块钱(这个各地就不同了)。本科毕业考入公务员,扣掉各种,每月实际发到到手基本上能保证4000+(加多加少,视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有些地区和部门年底有绩效考核奖,标准不确定,从几千到几万,差别很大。
至于工资增长,按照现行制度,基本工资两年调一档,两年后就变成25级三档1595块,五年调一级(这个懒得算),补贴看政策,没新的政策就一直执行。
还有职务的调整,在没有晋升空间的情况下,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副科级须任科员级或科员满12年,晋升正科级须任副科级或乡科级副职、副主任科员满15年,晋升副处须任正科级或乡科级正职、主任科员满15年,晋升正处级须任副处级或县处级副职满15年。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各类津补贴首先说基本工资(全统)照面表(新标准)本科毕业(考入公务员试用期满转定级)例刚毕业级别像25级2档职务科员基本工资947+600=1547(公务员第13月工资发基本工资)津补贴概三四千块钱(各同)本科毕业考入公务员扣掉各种每月实际发手基本能保证4000+(加加少视区同、部门同)些区部门底绩效考核奖标准确定几千几万差别
至于工资增按照现行制度基本工资两调档两变25级三档1595块五调级(懒算)补贴看政策没新政策直执行职务调整没晋升空间情况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副科级须任科员级或科员满12晋升科级须任副科级或乡科级副职、副主任科员满15晋升副处须任科级或乡科级职、主任科员满15晋升处级须任副处级或县处级副职满15

Ⅳ 学习藏汉“双语”活动红头文件是否需要用藏文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红头文件必须用两种文字写

Ⅵ 如何协调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矛盾问题

(一)教师问题是制约牧区双语教育的瓶颈。

教育,关键在教师。这几年,农村师资紧缺的问题得到普遍重视,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措施,问题开始逐步缓解。但民族地区尤其牧区的双语教育,教师问题最为迫切和关键,也是长期受地方财力、编制等影响而得不到解决的难点。不少地区的学校建得宽敞明亮,却缺乏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师资,群众描述为“有个好厨房,但缺好厨师、好饭菜”。问题主要包括: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全省各地尤其是牧区普遍缺少双语教师。据统计,全省目前教师缺编7200多人。实际需求可能还大于这个数字,如玉树州各县若要“两基”标准,教师缺编3411人以上,有些小学的师生比1∶60,杂多县师生比为1∶44,全国罕见。教师不足,导致大班现象普遍(玉树州最多的班有127名学生)。条件最好的牧区双语学校之一海北州西海寄校,按师生比标准,仅双语教师就缺编34人。

2.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在教师结构上,汉语文、藏语文和数学教师为多,有关部门普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学的427名专任教师中,315名为文科教师,只有157名是理科教师,且掌握两种语言的只有41人,仅为教师总数的26.1%。音体美等课程的双语教师寥寥无几,多数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和信息技术“双语”教师,“发课本、不上课”,远离现代教育;不少学校甚至缺藏文教师(如共和县在学校布局调整后藏文教师缺编104人)。一些课完全不上或只在部分年级上,学生从牧区转学到城镇,或从州县转学到省会,学习就无法衔接,不到高中就陆续辍学、弃学或被淘汰。一些学校视师资增减课程,因此各地各校课程不同步,牧区学生因统一考试升学而吃亏。

3.教师的专业和双语能力差。2000年,各州民族师范统一撤销(玉树保留有大专部)、有的甚至改为中学,之后中小学师资来源“去专业化”而趋于多样化。于是,有的人把教师当成求职谋生之道,考教师资格上岗聘用,却连师范专业基础知识都不具备,甚至不会备课;一大部分教师没有“双语”能力,一部分汉族教师根本不懂藏语,而另一部分藏族教师汉语水平差,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应用双语(不管是教学语言还是辅助教学语言)开发学生智力,影响学生便捷、有效地接受知识。据专业部门调查,全省藏族中小学8,752名教师(其中专任6,510名),兼通两种语文仅占40%(主要是不懂藏语)。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民族中学共有56名教职工,只有35名专任教师,其中能用藏语汉语进行双语教学的只有5名。学校布局调整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民族中学169名专任教师中,除9名藏语教师,兼通双语的教师只有45名,仅为30%左右。在散杂居地区更为严重,如化隆县雄先藏族乡14个行政村的7所学校,严重缺乏藏语教师,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藏语文课,其中中心小学14个班级只有2名藏语教师。在海东的华锐、卓仓和西宁的滚本、东科尔、赛科等藏族部族聚居区,情况更为严重。

4.教师培训严重滞后。有的地方没有培训资金,有的学校教师不足而派不出任课教师,多数牧区教师上岗十几年,没有接受过一次培训,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僵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刻板、雷同,对新教材理解不深,教学辅助参考奇缺,影响教学效益。

5.教师待遇差,队伍极不稳定:牧区人口总量小,教师评定职称相应较难,名额受限,不少县没有一个特级教师,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牧区学校条件艰苦,生活单一,与现代社会几乎隔绝。除了少数责任心强、觉悟高的,有些教师则得过且过,耽误学生,家长意见纷纷。玉树职业学校承担青海民大大专班授课任务,老教师、老专家、研究生不少,教师职称却套用中学系列,没有一个正教授,加上条件差、环境恶劣,骨干教师难以留住。在玉树全州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9%。

6.合格汉语教师严重缺乏。根据藏区实际,国家组织人力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校编写汉语教材,实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等,富有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但全省无一所高校设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专业,牧区学校缺乏汉语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教师也几乎没有接受过汉语教学培训,基本上不掌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懂汉语教汉语”,“汉语好教汉语”,或“汉族教汉语、藏族带双语”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导致牧区学生不论接受哪种模式的双语教育,汉语水平都很差。有的学校把学生汉语能力低下的原因,归结到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语言上,不考虑汉语教师、汉语教学、学生汉语能力培养等问题。除了共和县民族中学曾开展过如何面向藏族学生教好汉语的观摩课外,调研组实地调研的学校的教师中,没有一名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合格的教师专业毕业生,小学管理层和教学层都基本上不懂“汉语教师”专业和(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区别。

7.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学校内部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奖惩不明。学校忙于应付琐碎事情,教师管理松散,得过且过,导致中小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应付教学。有的教师教书几十年没有备课教案,更不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等。

8.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缺乏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语言学界、教育学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双语教育”是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它涉及整个教育这个大系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教材改革、学制、升学、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多数藏语汉语双语学校已经跨入藏汉英三语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则是指在语言课以外的其他各门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将两种语文充分结合起来,分别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和辅助教学语言的教学形式,它是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而在青海多数地区和学校,对这些专业概念至今不能严格区分,甚至存在把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相混淆、把一般民族学校与双语学校相混淆、把语言类课程的作用和非语言类教学用语的作用相混淆等怪现象,背离教育科学规律,影响了学校设置、办学形式和农牧民子女的升学就业。

(二)办学模式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

以前,青海省设置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小而全”牧区办学格局,学校规模偏小、办学成本高、办学效益低、教学质量差,教育资源浪费严重。2007年的青海校均规模,小学195人,初中244人,高中762人,同期西部分别为341人、939人、1,408人。2008年,农村牧区在校生小足50人的小学和教学点1037所。其中海南州,在校学生50人以下的中小学116所,51人到100人的89所,分别占该州学校总数的31.18%和23.92%。仅贵南县就有村级小学64所,在校学生50人以下的34所,51人到100人的11所。学校布局调整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这两年投入很大,2010年青海决定筹措76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但这也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1.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和日常管理却难以到位。2006年以后,全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农牧区学校从分散、小规模,迅速向集中、超规模转型,学校学生多上千人,如西海寄校的小学生达1,140人,共和县民族中学的初中生达2,341人,海南州第一民族高中的高中生达2,637人。共和县调整后的13所双语中小学,平均每校约820人,每班约52人。门源县寄校按调整计划,将扩建为有2,947名小学生的学校,其中仅寄宿生就将达2,564人。学校规模猛扩,但教学、食宿、安全、卫生等方面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能力、方法等难以跟进,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教师们反映:“以前是教师,现在是保姆、陪护、管理员、保安。”各地至今无学校的规模、班次和学生人数等方面的规定,没有适合学校管理、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办学标准。

2.学校不断集中,难以适应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农牧区人口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生活方式简单,人们居住分散,且山大沟深,成为学校布局调整的客观基础。学校布局调整一刀切,“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班”,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离开出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村落社会教育和本土文化隔绝了,缺乏父母家人的感情和亲情教育,在学习、思想、言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不适,厌学、辍学成为常见现象,这不利于普及教育、巩固成果。为了保证孩子“上好学”,部分牧区老人进城陪读,成年人放牧谋生,一方面学生隔代教育、放任自流、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家庭生产生活负担增加,产生所谓的“返盲返贫”现象。海西州都兰县教育资源整合,三个乡的蒙古族小学和热水、沟里两乡4~6年级藏族学生撤并到县民族中学,导致了学生辍学率明显提高、民族学校在校生人数开始减少的直接后果。

3.各类学校随意合并,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到位。有的民族学校、双语学校与普通学校合并,合并后学校规模扩大,班级增多,生源结构复杂,学校管理单一化、成本降低,但各类班级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课程设置都有所不同,教案备课、考试督导等要求不同,或者学校对某些课程的偏爱、照顾各不相同,一校内部难以协调处理这些问题,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同时,由于双语教学模式、教材用语、教师能力等不同,不同模式间的学生差距拉大,影响分班、教学和家长评价。如都兰县民族中学藏族、蒙古族在校生1,478人,基本上都是牧民子女,蒙文班实行“一类模式”(蒙古语为教学语言),藏文班实行“二类模式”(汉语为教学语言),而蒙文班教学效果和升学率一直优先(2009年报考大学的蒙古族学生90人、藏族学生15人,其中上线蒙古族学生50人、藏族学生6人),藏文班则进步缓慢,年级越高,人数越少。

4.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学校布局调整和双语教学的政策存在随意性。根据全省规划,到2012年,全省中小学将从2009年的2,545所调减到1,127所,[4] 调减率为54%。而这些调整,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来确定的,只要县教育局、乡村干部群众同意,学校就被纳人调整规划,各地几乎没有严密的、专业化的、科学的考察、论证和评审程序,工作随意性比较强,甚至对农牧文化背景、生产生活习俗等差异,民族乡村的特殊教育需求等未作考虑。一些民族学校、民族乡村的合法权益和合理需求被忽略,如海北州计划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将2009年的193所中小学调减至39所,调减率高达80%,而调整后,全州11个乡将不存在小学,其中包括海晏县哈勒景和门源县皇城2个蒙古族乡(即海北州仅有的2个蒙古族乡将不再拥有1所小学)。同时,调整中,不同类别学校的合并、管理制度、教师配置、双语师资准人、多语种教学特殊设备和辅助条件、班额标准、学生双语能力测试及其分班、双语课程和环境创设等方面,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调整可行与否、科学合理与否,皆以行政部门和投资部门的意愿为依据。

5.用行政手段随意转换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衔接。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既不注重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语言经历和能力的差别,也不尊重现有师资队伍的能力和实际,通过行政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衔接。如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民族中学,原有在校生650人,初中每个年级各2个班,高中每个年级各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5个牧业乡、4个农业乡及县城。其非语言类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单设藏文课,造成来自牧业乡小学,原本接受藏语教学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课堂用语,成绩直线下降,个别学生被迫辍学的后果。这也导致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现代人才脱离本民族发展需求的问题。一类模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民考民”升学专业面窄,就业渠道狭窄;二类模式地区的学校民族语文水平低,教学质量又竞争不过周边普通学校,升学录取比例逐年下降。

Ⅶ 藏语言文学与初等教育藏汉双语专业是否一致

不一致,从名称来讲已经区别较大。前者倾向学术性,属于文学研究,并且仅以藏语研究为主。后者则是教育范畴,藏汉双语是藏语地区基础教育行业人员的必要配件。但是,前者也可以在师范类选择,只不过汉语没有后者那么重要,虽然也是需要学的。

Ⅷ 政法干警考试限制藏汉双语专业,我是旅游管理(藏汉双语)专业报名时通过了,笔试也过了,资格复审时能过

推进双语法律人才培训促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编译出版
本报记者 徐爱龙
“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出版座谈会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由一批具有较高法律素养、通晓藏汉双语的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写的《宪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等10本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首次用藏语文系统精炼地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进行了准确阐释,填补了法律培训教材缺乏藏汉双语的空白,打通了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
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
夏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称号获得者才让旺杰在实践中发现:当地80%的案件当事人是藏族群众,由于汉语普及率低,他们参加诉讼必须请翻译。然而,翻译人员虽然懂汉藏双语,但却不懂法律,在翻译时常常出错,不仅影响交流,更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判断。
于是,才让旺杰改用藏汉双语开庭审理或主持调解,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强了藏族群众对法官的信任。但随着双语审判的深入,才让旺杰发现,大量司法解释没有藏语译本,用藏语写成的法律书籍也十分匮乏,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难以统一和准确地翻译。不同人作出不同的解释,常常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
根据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许多案件庭审时需要同步口译为藏语,判决书需要翻译成藏文,然而,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中,能写藏文判决书的法官只有7名,平均每个县不到1名。长期以来,藏族法官司法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少数资深法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手把手的传授,始终处于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单一、低层次的运行状态,导致语言翻译、法律知识等基础能力培训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开展。而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一大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法律精神、法治精神的高素质法官。
为了加强“双语”司法人才的培养,去年11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改革试行方案》,确定了关于双语培训工作的24项具体改革任务,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正确实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双语”司法人才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立足甘肃多民族的省情特点,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扎实推进,努力做好双语培训工作。
落户在我省舟曲的少数民族法官培训基地承担起了“双语”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省委政法委牵头,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的意见》;协调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建立汉蒙、汉哈双语人才省际合作培养机制。
然而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专业、实用、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成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最大制约。为此,省高院通过积极向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汇报,取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决定编撰一整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
2013年,经省委政法委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了甘肃政法系统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会联合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双语专家教授,同时邀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青海五省司法部门藏汉双语专家,坚持以专业性、规范性、实用性、系统性相统一为原则,分门别类,科学设置编写组,全面展开教材编写工作。计划于2018年底前编撰完成一整套、共33本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内容包括了当前法学理论与实务的主干课程,还有专门针对藏族习俗、习惯、法律文化的辅助性资料。
经过历时一年多的紧张编写,《宪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刑事诉讼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特殊权益保护法教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程》《民族区域自治法教程》《治安管理处罚法教程》《婚姻法教程》等10部教材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彻底打通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制约瓶颈
“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立足双语法律人才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突出实务能力的培养”要求,首次用藏语文系统、精炼地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进行准确阐释,填补了目前藏区尚无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的空白。
这是一套实用的工具书,针对司法工作实际,突出实务需要,将立案、民事、刑事、审判监督、执行等工作全面涵盖,通过引用藏区法院审判案例、指导性案例,采取以案说法,以法明理的形式,做到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但为法律条文提供了一个全面而规范的藏语翻译标准,改变了以往汉藏翻译因人而异、因理解而异、因语境而异的混乱现状,为康巴、安多、拉萨三大语系间政法干警提供了标准、全面、无交流障碍的藏语法律入门读本,也为统一司法尺度、充分释法明理、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精确的法律准绳。
这也是一套专业的宣传手册,在全面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同时,还涵盖了党和国家在司法改革、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藏族历史、藏族民俗等内容,为藏区群众提供了一个最全面、最简便、最通俗易懂的普法、学法、用法读物,不但能满足藏族同胞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而且也能有效增进藏族群众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提升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专门出席了座谈会,对“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套教材填补了目前藏语地区政法干警还没有‘双语’培训教材的空白,必将在加强民族法官培训、提高藏族聚居区法院司法水平、保障藏族聚居区群众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表示,编译出版“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虽然只是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进程中迈出的一小步,却为提高司法效率、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促进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的正确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来自基层的法官代表才旺让杰说,这套系统的培训教材,为彻底提升我国藏汉双语人才司法能力奠定了基础。藏汉双语系列法律教材的出版发行,不仅可以提升藏区法律培训层次,改善藏区政法干警的司法能力、翻译能力,而且为实现藏区繁荣稳定,和谐发展这个伟大的梦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智力支持。
据了解,省高院将按计划启动后续23部政法系统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训教材的编撰,另一方面将依托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积极联合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民族出版社以及甘、青、川、藏、滇五省区藏区民族高校藏学专家和政法系统实务界双语法律人才,着手开展对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汉藏对照规范翻译工作。

阅读全文

与藏汉双语教育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家品牌支持推广方案 浏览:935
报纸专题报道策划方案 浏览:222
大数据中心策划方案 浏览:288
销售系统培训方案 浏览:530
参展会宣传推广方案 浏览:55
策划设计活动方案 浏览:96
2020年应急管理系统培训方案 浏览:626
摄影比赛策划方案 浏览:854
银行元旦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75
游乐场室内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78
天猫裂帛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724
新品市场推广方案计划书 浏览:239
善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发展的对策 浏览:903
关于扶持市区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浏览:961
信任培训方案模板 浏览:596
商标注册电子商务 浏览:729
手机销售促销活动 浏览:558
电子商务战略分析工具 浏览:540
产品促销全年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1
乡党建工作年中培训方案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