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课堂培训效率
为进一步推进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推进全县生猪产业的发展。按照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会宁县农牧局遴选从事生猪养殖产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54名进行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② 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形式和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版、权鼓励与培育。
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职业农民素质。(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
3、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4、专业合作组织、典型示范引领、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③ 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决策体系中的优先位次、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对县区党政班子的考核内容。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要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扶持,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提高务农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培训向主动参加培训转变。
2、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各级财政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经费,农业部门内部整合资源,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比如在培育工作的技术指导环节,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相结合。通过聘请创业培训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老师等,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
3、完善培育模式、及时总结推广
探索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完善总结新型职业农业培育模式,即“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将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骨干和负责人打造成职业农业的领军群体。
将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回乡青年通过培育,扶持发展成为职业农民的新生群体。
(3)新型职业农户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市县各级对培育工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得力的措施,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不足,仍然按部就班的依照传统工作思维和模式实施,试点工作的“试点”成效不明显。部分地方领导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培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2、政策扶持不到位。
虽然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因为扶持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和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对农民参与培育的吸引力不够。
3、农户参与培育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群众都是被动的接受培训。一是由于扶持政策缺乏吸引力,市县制定的扶持管理办法多难以兑现,且无实质内容,很难调动农民积极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含金量不足,农民参加培育后就算领到高级职业农民证书,其作用都不是太大,农民不愿参与。
4、经费投入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于一般技术培训,需要系统、专业、长期的培育,所需资金较多,但实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市县配套资金少,有的县区并未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