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端午节采艾蒿打油诗
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为了用艾蒿祛恶辟邪。
端午节,原为初民的巫节。内农历五月五,在远古民俗容中是个恶日。《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盖屋,令人头秃。”为了禳解,去邪避灾,民间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现代字典中指某些开小花,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诗经中,见到的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蒿类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在我国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蓍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蓍草今年长的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
㈡ 端午节写一首打油诗
1、端午
图腾祭祀耍龙舟,
米粽飘香五彩收。
艾叶临门瘟疫退,
汨罗江畔壮志酬。
释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5、念端午
五月端午节,瓜果上桌台。
粽子心里甜,人人纪屈原。
艾叶香飘飘,家家乐淘淘。
荷包绣麝奇,红线系心仪。
释义: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的思念。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㈢ 求一首端午节的打油诗
端午节打油诗如下:
南国风俗美,端午闻粽香。
家门挂艾草,龙舟竞过江。
人声鼎沸处,酒香漫诗乡。
楚歌不绝缕,唱答心芬芳。
披头问来者,春秋大梦长。
水洗泪眼闭,鱼寄尺素忙。
日月照沟渠,无夺天地光。
浊清论举世,岂能无凄惶。
乘桴至海际,独念大夫殇。
(3)端午节促销活动打油诗扩展阅读:
历史由来
由来之一: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
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由来之二: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
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㈣ 一首打油诗。。。端午节。。。原创
粽子节~
高低远近芳菲瘦,
燕雀鹄鸿何处行。
三略六韬安可奈,
千山万水亦无晴。
犹闻雷电惊天鼓,
且把烟云入酒烹。
暴雨疾风掀世界,
沙糕粽子话浮生。
㈤ 写一首端午节思念情人的打油诗
写作思路:可以根抄据端午袭节的特色去写,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还可以写端午节荣辱不屈,书写着传承的诗篇,回忆历史的同时再写一下思念亲人的话,比如一怀牵念的利刃割伤了心的荒芜等等。
正文:
历史的时空浩浩荡荡,风云席卷,延续了几千年!
千年风雨涤荡着民族兴衰,荣辱不屈,书写着传承的诗篇,
那是古老的国度一脉相承,恒久不变的优秀内涵。
那是华夏儿女共同战天战地,取得的光辉与灿烂!
而今,同样的节日纵贯长空,却历经千年;
而今,同样的血脉延续着那同样的怀念。
每一年,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日这一天;
粽香的氛围中露出人们欢快的容颜。
神州浩土之上,锣鼓喧天,由东到西,由北到南;
喝彩声中,龙舟健儿们热火朝天。
一怀牵念的利刃割伤了心的荒芜;
我就这样一直一直的站在。
伤痛堆积的每一片梦里;
三月的桃花四月的梨花五月的石榴花。
她们一个个泪眼蒙蒙;
我再也阻挡不住长久羁绊的泪水。
㈥ 端午节思念亲人的打油诗
1、端午
佳节须当团聚日,雄黄煮酒喜相迎。
寸心仗剑承多旅,端午思乡覆远征。
早倦凡尘千里事,犹知角粽一怀情。
归迟恐为双亲念,插艾嗔儿好几声。
释义: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5、念端午
五月端午节,瓜果上桌台。
粽子心里甜,人人纪屈原。
艾叶香飘飘,家家乐淘淘。
荷包绣麝奇,红线系心仪。
释义: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的思念。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㈦ 端午节写一首打油诗
写作思路:抄使用简单的写作风格,读者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文本来阅读,而不是在复杂的表达中沉思。例如,你可以用“帮助”而不是“促进”或“使用”而不是“利用”。把复杂的单词留给教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人交谈,而不用让读者花很多时间去阅读。
正文:
端着夏日的清凉,端着锦绣的心情。
端午蜜粽飘香,思家情意绵长。
四处飘泊心伤,抽空探望亲娘。
一腔热血拼搏,二行泪滴常挂。
三句问候送你,祝你端午快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㈧ 端午节游子思乡打油诗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原创藏头诗、打油诗、爱情诗、祝福诗等等。
㈨ 求一首端午节打油诗
端午节打油诗如下:
1、妖精盖个楼,众人抢破头。
原为庆端午,却似抛绣球。
2、艾叶插满门,雄黄酒已温。
妖精蛇虫蚁,拂之似微尘。
3、左手一杯雄黄酒,右臂来把淑女搂。
带上香粽白兰花,你我同去看龙舟。
4、端午不见烈日长,闲来无事逛版忙。
不闻征婚与广告,但追一帖送粽香。
锦心绣口蓝魂高,字字珠玑无极强。
手忙脚乱凑歪诗,发完才知赛已央。
叫声版主莫要藏,群众眼光贼雪亮。
若是送粽不公允,安能坐镇众人降。
9、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
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
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
10、俺想吃粽子,盼滴眼睛长。
五彩一根线,荷包熏衣香。
(9)端午节促销活动打油诗扩展阅读: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
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㈩ 端午节打油诗
端午三天假,好好休息下。 睡到自然醒,再去赏赏花。 人生多苦短,诸事笑哈哈。 心宽天自阔,逍遥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