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權利的游戲》故事梗概是什麼
《權力的游戲第一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一部《權力的游戲》。
故事從維斯特洛大陸邊境處發現遠古傳說中早已滅絕的生物開始,預示著危險即將到來。而這片大陸的臨冬城主暨北境統領艾德·史塔克(肖恩·賓飾)的家族也迎來了老友兼國王勞勃·拜拉席恩(馬克·阿蒂飾)的來訪。
國王希望艾德·史塔克能擔任首相一職,對抗企圖奪取鐵王座的叛軍。危情一觸即發,整個王國看似平和的表面下卻是波濤暗涌。
權高位重的拜拉席恩家族、勇敢善良的史塔克家族、企圖謀取王位的坦格利安家族、有著不可告人秘密的蘭尼斯特家族。這些家族各懷鬼胎,國王的意外身亡,使國家馬上陷入無盡的戰亂之中。
《權力的游戲第二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二部《列王的紛爭》。
艾德·史塔剋死後,其屬臣擁戴他的長子羅柏·史塔克(理查德·麥登飾)為北境之王。由羅柏率領的北境大軍與蘭尼斯特實力相互對峙,藍禮·拜拉席恩(格辛·安東尼飾)的南境雄兵則不斷朝君臨開拔,還有動向不明的史坦尼斯·拜拉席恩(斯蒂芬·迪蘭飾),以及西北黑海之上的鐵群島諸民。
戍守北疆的守夜人與境外蠻族一決生死。龍之母丹妮莉絲·坦格利安(艾米莉亞·克拉克飾)帶著老弱殘兵組成的卡拉薩,跟隨彗星的軌跡,穿越茫茫洪荒,朝遙遠渺茫的復國大業進發。凜冬將至,冷風漸起。
隨著第二季劇情進入陰暗夢魘,艾莉亞·史塔克(麥茜·威廉姆斯飾)仍然處於蘭尼斯特家族的囚禁之中;泰瑞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君臨城清除險惡之徒;藍禮和史坦尼斯處於戰爭的邊緣,盡管凱特琳·史塔克(米歇爾·菲爾利飾)懇求兩人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
珊莎·史塔克(索菲·特納飾)仍然受困於殘忍且越來越瘋狂的喬佛里·拜拉席恩(傑克·格里森飾)及他渴望權力的母親手中;史塔克家族的男丁們則各自分散於從河間地到絕境長城之間的廣袤土地上。與此同時,龍母丹妮莉絲和她衣衫襤褸的多斯拉克人在魁爾斯城看到了一線新希望。
《權力的游戲第三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三部《冰雨的風暴》的前半部分。
故事緊接上一季,五王之戰——羅柏·史塔克,巴隆·葛雷喬伊(帕特里克·麥拉海德飾),藍禮·拜拉席恩、喬佛里·拜拉席恩和史坦尼斯·拜拉席恩之間的戰爭——讓七大王國陷入混亂。藍禮已死,史坦尼斯在奪取君臨時被蘭尼斯特家族和提利爾家族的新聯盟擊敗。
馬泰爾家族依然支持蘭尼斯特家族。同時,大群野人在曼斯·雷德(塞倫·希德飾)的指揮下向長城進軍,只有微弱力量的守夜人防守。在遠東,丹妮莉絲打算返回潘托斯組建一支能夠奪回鐵王座的軍隊。
《權力的游戲第四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三部《冰雨的風暴》的後半部分。
紅色婚禮掃平了史塔克家族的主要成員,蘭尼斯特家族鞏固了對鐵王座的統治,但來自南方、北方和東方的威脅依然不可小視。當史坦尼斯在龍石島重整旗鼓的時候,人送外號」多恩的紅毒蛇「的奧柏倫·馬泰爾(佩德羅·帕斯卡飾)來到了君臨城,立刻成為蘭尼斯特家族眼下最直接的威脅。
奧柏倫表面上是來參加喬佛里和馬格麗·提利爾(娜塔莉·多默爾飾)的婚禮,事實上可能有著不為人知的動機。在北方,曼斯·雷德率領的野人大軍正在朝絕境長城進發,守夜人軍團不僅人數處於絕對劣勢,而且失去了與維斯特洛大陸的聯系,戰爭形勢極為不利。
更糟糕的是,可怕的不死生物異鬼選擇在此刻現身,給七大王國帶來巨大威脅。在狹海的另一邊,丹妮莉絲在三條龍和無垢軍隊的保護下向奴隸灣最大的城市彌林進軍,發誓要解放這座「奴隸之都」。
一旦彌林被攻陷,她將有足夠的戰船和足夠的軍隊橫跨狹海重返維斯特洛大陸,奪回原本屬於坦格利安家族的鐵王座。
《權力的游戲第五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四部《群鴉的盛宴》和第五部《魔龍的狂舞》。
殺死泰溫·蘭尼斯特(查里斯·丹斯飾)後,瓦里斯(康勒斯·希爾飾)帶著提利昂·蘭尼斯特(彼特·丁拉基飾)一同踏上了逃亡之旅,並為他指引一位明主。紅毒蛇的情婦艾拉莉亞·沙德(茵迪拉·瓦瑪飾)決定攜女兒們為其報仇。
在山姆威爾·塔利(約翰·C·布萊德利飾)的幫助下,瓊恩成為了守夜人司令官,在來勢洶洶的異鬼面前,瓊恩做出了讓所有守夜人吃驚的決定。
托曼·拜拉席恩(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繼承了王位,瑪格麗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王後,這讓太後瑟曦·蘭尼斯特(琳娜·海蒂飾)感到地位受到威脅,燒腦宮斗與人鬼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權力的游戲第六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五部《魔龍的狂舞》及部分原創情節。
提利昂和瓦里斯渡海投奔龍母丹妮莉絲,可後者卻亦處於困境之中,復國計劃停滯不前。另一邊,太後瑟曦的權力被教會徹底架空,裸體遊街的恥辱之後,迎來的是唯一的兒子——如今的國王托曼的背叛。
北邊,布蘭·史塔克(伊薩克·亨普斯特德-懷特飾)成為了三眼烏鴉,珊莎在騎士布蕾妮(格溫多蘭·克里斯蒂飾)的保護之下最終順利同哥哥雪諾匯合,他們的下一步計劃,即是奪回被「小剝皮」拉姆斯·波頓(伊萬·瑞恩飾)所佔領的臨冬城。
狹海對岸,丹妮莉絲被多斯拉克部落活捉後,利用三條巨龍的優勢逃離部落並取回對奴隸灣的控制權,在提利昂、瓦里斯、彌桑黛、雅拉·葛雷喬伊、席恩·葛雷喬伊、艾拉莉亞·沙德與提利爾家族的輔助下,丹妮莉絲率領著三條巨龍與無垢者軍隊、多斯拉克大軍渡過狹海,准備反攻維斯特洛大陸。
《權力的游戲第七季》
本劇內容主要來自於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第六部《凜冬的寒風》和第七部《春曉的夢想》以及部分原創情節。
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帶著她的無垢者、多斯拉克軍與部分鐵群島軍隊的聯盟,三條極具威脅的巨龍,以及她新任命的「國王之手」——提利昂·蘭尼斯特,終於確定前往維斯特洛。
瓊恩·雪諾,被光之王的祭司梅麗珊卓(卡里斯·范·侯登飾)復活,在「私生子之戰」徹底擊敗了拉姆斯·波頓後,鞏固了在北境的權力,重返臨冬城並作為北境之王管理北境。君臨城方面,瑟曦沒有任何後代存活下來,在用野火將大麻雀和其他敵人燒死在貝勒大聖堂後,她成功占據了鐵王座。
而在北方,夜王逐漸形成對維斯特洛的最致命威脅,率領著一支死人軍團准備摧毀北境的絕境長城而向南入侵。它們將會打破現狀,毀滅掉那些人類之間渺小的斗爭果實。
《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是美國HBO電視網製作推出的一部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電視劇。該劇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
創作背景:
《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是一部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美國電視連續劇,以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為基礎改編創作,原作者喬治·馬丁表示該劇十分忠於自己的著作。劇名取自於系列小說第一卷的書名。
此劇由美國HBO電視網製作推出,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威斯(Daniel B. Weiss)編劇,喬治·馬丁本人擔任劇本顧問。
攝制工作主要在HBO的貝爾法斯特工作室完成,並分別在北愛爾蘭、蘇格蘭、馬爾他、克羅埃西亞、冰島和摩洛哥攝制外景,是HBO有史以來製作費用最貴的電視劇集。
電視劇從2007年1月開始製作。HBO獲得了小說作者的授權。此外,HBO聘請語言創作協會(Language Creation Society)的語言專家大衛·J·彼得森(David J. Peterson)為電視劇創造擁有「獨特的發音、超過1,800的詞彙量和復雜的語法結構」的多斯拉克語。
本劇第一季於2011年4月17日在美國HBO電視網首播,第二季於2012年4月1日播出,第三季於2013年3月31日開始播出,第四季於2014年4月6日開始播出,第五季於2015年4月12日播出,第六季於2016年4月24日播出,第七季於2017年7月16日播出。
拍攝過程:
從HBO預定該劇導航集到正式開播歷時兩年半。首季基本預算為五千到六千萬美元左右,平均每集五百到六百萬。這還不包括大約1500萬美元左右的宣傳費用。
HBO海外客戶購買該劇的費用為每集250萬美元,超過《黑道家族》50%,是HBO歷史上海外銷量最好的常規劇集——盡管該劇還沒有正式開播。
劇組成員最多時達到583人,臨時演員最多的一天共使用了250人。全劇有台詞的角色共162人,其中17人為核心角色(名字在片頭字幕中出現),更換了2名常規演員:扮演凱特琳·史塔克和演丹妮莉斯·坦格利安的演員。
全劇一共拍攝了170天,其中133天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拍攝(主要用於維斯特洛大陸的場景),37天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拍攝(主要用於多斯拉克場景)。
兩邊同時拍了六個星期,然後所有人員集中到貝爾法斯特拍攝餘下部分。貝爾法斯特的片場曾是電影《泰坦尼克號》的拍攝地之一。
劇組的道具組大約有80人,其中包括服裝設計師。共准備了150套完整的盔甲,130頂頭盔。
角色介紹:
1、瓊恩·雪諾:演員 基特·哈靈頓
艾德公爵的私生兒子,與羅柏·史塔克同齡,兄弟關系親密無間。其母身份不明,艾德公爵拒絕向任何人透露——有人傳說那是南方某家族的一位貴族小姐,也有人說是一個尋常的使女。
身為私生子的瓊恩得到了父親的善待,與其他兄弟姐妹平等地一起長大。瓊恩繼承了父親家族的特徵,一頭褐發,眼睛是黑色。
2、丹尼莉絲·坦格利安:演員 艾米莉亞·克拉克
坦格利安王朝的末代君王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的幼女,銀發紫眼,美貌異於常人。丹妮莉絲出生時一場劇烈的風暴襲擊了龍石島,「風暴降生」因此得名。
她的哥哥韋賽里斯·坦格利安,是「瘋王」伊里斯·坦格利安的次子。為了讓哥哥奪回鐵王座,嫁給部落卓戈·卡奧。後期成長為強大且自信的女性。
3、提利昂·蘭尼斯特:演員 彼特·丁拉基
七大王國前代理御前首相及凱岩城公爵泰溫·蘭尼斯特最小的孩子,是個侏儒,容貌醜陋。提利昂非常喜愛讀書,善於思考,富有謀略,但是由於他天生畸形,出生時還導致母親難產死亡,所以父親泰溫對他極其厭惡。他跟哥哥詹姆·蘭尼斯特的關系很好,跟姐姐瑟曦·蘭尼斯特的關系則非常糟糕。
4、瑟曦·蘭尼斯特·拜拉席恩:演員 琳娜·海蒂
七大王國現任王後,國王勞勃·拜拉席恩的合法妻子,王子喬弗里、托曼和公主彌塞拉之生母。她是七大王國前首相及凱岩城公爵泰溫·蘭尼斯特的長女,有一雙胞胎弟弟詹姆·蘭尼斯特,二人具有金發碧眼的典型蘭尼斯特家族遺傳。
姐弟倆還有一個弟弟提利昂·蘭尼斯特,是個殘疾的醜陋侏儒,瑟曦與之關系惡劣。
5、艾莉亞·史塔克:演員 麥茜·威廉姆斯
臨冬城公爵艾德和凱特琳夫人的次女,珊莎的妹妹。不像母親和姐姐,艾莉亞是個典型的「假小子」,活潑好動,喜歡舞刀弄劍,被父親艾德公爵評價為具有「奔狼的血液」。
她跟私生子哥哥瓊恩很親近,因為性格迥異,同時與淑女姐姐珊莎常有矛盾。相比於其他幾個兄弟姐妹,她的長相比較接近父親,是褐發灰眼。
6、凱瑟琳·徒利·史塔克:演員 米歇爾·菲爾利
臨冬城公爵夫人,艾德公爵之妻。凱特琳作為奔流城公爵霍斯特·徒利的長女,本是艾德·史塔克的長兄,布蘭登的未婚妻,布蘭登死後,改婚約嫁給艾德。她是公爵5個合法子女的生母。凱特琳另有一妹和一幼弟艾德慕·徒利爵士。姐弟三人均有一頭棗紅色頭發和藍眼睛,是徒利家族的遺傳標志。
㈡ 這是什麼動畫
打工吧魔王大人
《打工吧!魔王大人(はたらく魔王さま!)》是由日本小說家和原聰司原作、029負責插畫、電擊文庫收錄的輕小說作品。該做曾獲得第17屆電擊小說大賞「銀賞」。漫畫版由柊曉生作畫,在《月刊Comic電擊大王》2012年2月號上開始連載,單行本於2012年06月27日發售。
網路
http://ke..com/view/6919505.htm#3
㈢ 如何評價電影《耐撕偵探 Nice Guys》
一開始完全摸不著頭緒,一段劇情還沒看出個究竟就跳到下一個場景。人物的對白也不知所雲,也不懂胖子明明找到了艾米莉亞,為什麼後來大家都要趕著去找艾米莉亞。還好撐了下去,看完了這部——
偵探喜劇。
是喜劇?從情節來看,的確,兩個不打不相識的私家偵探,加上一個13歲的小蘿莉,各種啼笑皆非的美式幽默輪番上演。
還是悲劇?從結局來看,與那部影片相關的所有人,合作導演的迪恩和艾米莉亞,主演米斯蒂,製片人錫德,放映師切特,都被殺了,而應該被懲罰的人,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這組偵探拍檔,並不像《神探夏洛克》那樣,腦力與體力分工明確,也不像國產劇《唐人街探案》里,一個負責闖禍一個負責擦屁股那樣對比鮮明。
胖子傑克,愛爾蘭裔,平民窟長大,被妻子背叛(和公公勾搭上,也是狗血),生活拮據,靠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過活,時常受雇於一些有女兒的父母,上門把勾搭別人女兒的混混胖揍一頓。
馬奇,整日煙酒不離手,不拘小節,不務正業,嘴賤,冒冒失失,又衰又慫。但他吊兒郎當的外表下也掩蓋著傷心事。妻子曾多次跟他提起爐灶有問題,他鼻子不靈,聞不到煤氣泄露,一直拖著不去修,後來妻子死於火災。馬奇的女兒霍利,比他本人靠譜得多。機智勇敢,遇到壞人不驚慌,連舉槍的時候都思路清晰,非常冷靜。多次成為老爸的神助攻。單純善良,兩次勸傑克叔叔不要把奄奄一息的壞人掐死。
馬奇受雇調查艾米莉亞的下落,而艾米莉亞找到傑克讓他幫她擺脫跟蹤和調查,於是兩人開始產生交集。事實上馬奇的僱主讓他找的並不是艾米莉亞,而是艷星米斯蒂(我特地看了一下,米斯蒂在影片裡面還真的穿著藍白細條紋套裝)。可是他在米斯蒂家附近的監控錄像里找到了艾米莉亞的車。而傑克需要幫她擺脫的人也並不是誤打誤撞的馬奇,而是她母親雇的殺手——為了銷毀證據,一心要置艾米莉亞和她的夥伴們於死地。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年輕人,早熟,生活頹靡,沉湎於性,酒精。可是,他們也憤慨,熱血,充滿鬥志,敢於抗爭。年輕的一代,他們關注空氣污染,關注鳥兒的家園,與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盡管艾米莉亞的母親是司法部的頭兒,她卻和小夥伴們一起,通過影片來拆穿底特律汽車製造廠商的尾氣凈化器案件的內幕。盡管途徑和資源有限,盡管小夥伴接連遇害,他們依然藉由色情片作噱頭,將影片剪接洛杉磯汽車展的宣傳片裡面,在開幕式上播放。每一個環節都費盡心思,又舉步維艱。
事實上我並不知道為了汽車公司尾氣事件而與司法部門為敵,這件事算不算小題大做,畢竟最後他們都死了,而尾氣照樣排放。可是人總歸會為了某種信念而有所作為,有時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環保的理念,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先驅者和犧牲者,才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庫特納女士,勢力強大的司法部長,讓我聯想到相似的《瘋狂動物城》里的羊副市長,為了消滅食肉動物,布局,殺戮。不同的是,動畫片里羊市長被拆穿,進了監獄,而在1978年的美國,司法部長也好,汽車製造商也好,都逃過了懲罰,安然無恙。烏托邦的美好願景能不能實現?也許終究逃不過「一切都是老樣子」的現實生活。不該這樣悲觀。有時,鬧劇收場,笑聲散去,而迴音不停,思考繼續。
㈣ 權利的游戲一個女的騎著龍噴火是第幾集
在第六季最後一集,龍母騎著龍,率領另外兩頭,飛到敵人旗艦頭上,指揮噴火摧毀了這條船,征服了敵人艦隊。
㈤ 如何評價電影美版《觸不可及》
原版過於深入人心,不過我同樣喜歡這一版的演繹。
和原版一樣,讓人覺得太短了,時間轉瞬即逝,應該再長一些就好了。 也許是因為剛剛看完凱文哈特的喜劇特輯看這個有點不適應,有點出戲(兩個都是同一個造型),不過說實話都挺好的。
原版的優點全都沒留下來,本來是優點的地方也被改成缺點了,堪稱災難級翻拍。 原版中菲利普的妻子連續流產五次,再也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們才通過跳傘釋放壓力,有理有據; 美版去掉了這段劇情,沒有解釋兩人為什麼要去跳傘,變為菲利普偏要在暴風雨中玩跳傘,害人害己。
㈥ 高捷少女的活動
「小穹」人形站牌最早安置於高雄捷運橘線的鹽埕埔站。
2014年11月15日至11月16日,高雄捷運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駁二藝術特區所舉辦的2014年度高雄駁二動漫祭上,首度對外發表角色「小穹」。其中高雄捷運在活動主要的出入口鹽埕埔站站內設置由初夏繪制的「小穹」人形宣傳看板,供民眾合影;另外在捷運車站內的禁止飲食等告示牌上也改以漢揚繪制的「小穹」作為代言人,並且用日本漫畫的形式來取代原本制式的文字海報。原本計劃看似只有在高雄駁二動漫祭期間舉辦的限定活動,卻意外引起不少搭乘高雄捷運前往駁二藝術特區看展的民眾回響。而高雄捷運在其Facebook粉絲專頁中放上於鹽程埔站安置的看板照後,也立刻引來許多動漫愛好者與網友討論。另外Simon用手機隨意拍攝的海報照片,放在噗浪之後也馬上獲得大量轉載,甚至在日本網站引起討論。
在11月17日,高雄捷運特別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上以「小穹」的名義向愛好者問候,以擬人的方式提到目前在高雄捷運鹽埕埔站服務,主要工作是指引旅客正確行經方向,並且提醒乘客們搭車禮儀。而在文末更感性的對愛好者提到:「如果期待與我相遇,邀請你搭上捷運列車前往鹽埕埔站,把最美好的景點風光與我分享。我 在這里 等你。」這篇文章發表後,隨即吸引許多網友分享和留言。之後高雄捷運更推出到11月20日為止,在Facebook官方頁面留言分享後可以參與抽獎活動。到了11月20日,高雄捷運公司則為此在Facebook上成立的「前進吧!高捷少女《進め!高捷(たかめ)少女!》」粉絲團,並且公布「小穹」的相關人物設定。其中粉絲頁在1天內便有11,000名網友按贊,粉絲人數也很快就逼近30,000人。 「艾米莉亞」與「婕兒」最早部署之站點:凱旋站(上)和中央公園站(下)
高雄捷運紅線凱旋站三號出口。高雄捷運紅線中央公園站一號出口。
繼推出原本站務員設定的「小穹」,並且相關人物的宣傳海報與警告標語張貼在高雄捷運許多車站後,高雄捷運公司則在11月22日宣布將會推出第二位角色,並且由繪師緋華負責人物設計。11月29日時,高雄捷運公司正式公布第二位高捷少女為虛擬司機員「艾米莉亞」,其人型看板隨後也進駐至高雄捷運的凱旋站。在12月5日至12月19日期間,高雄捷運公司和凱旋國際觀光夜市合作,配合後者舉辦的Cosplay動漫日活動而推出與高捷少女看板娘合照、並且上傳Facebook後可換凱旋國際觀光夜市優惠的活動。
同年12月20日至12月21日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舉辦的台灣同人志販售會活動,高雄捷運公司配合多元行銷和服務民眾方針而繼續在高雄捷運鹽埕埔站和凱旋站設置人形看板,供民眾合影。另外在活動首日上午9時同人志販售會開場前,則在小港站舉辦「高捷少女擬跨見面會,邀你一起搭捷運」,贈送3百份限量的高捷少女紀念禮物。其中高雄捷運公司為此設計了鑰匙圈與限量海報,並且吸引700多名民眾參與這次活動。之後高雄捷運公司除了在美麗島站上也設置「小穹」的人行站牌,不少高雄捷運相關活動都以高捷少女作為代言人,或者是因應節日的賀圖等等。除此之外,在高雄國際機場也安置了裝飾有「小穹」的燈箱。
而在2015年台北市花博公園爭艷館舉辦的第25屆開拓動漫祭上,Simon則和創力公司合作共同擺設攤位,其中將Simon推出的「絢櫻」、「迷路小瑪」、「小穹」、「艾米利亞」以及VOICEMITH推出的夏語遙為主要攤位內容。除了邀請繪師初夏與緋華舉行聯合簽名會外,並且還首次提供販售高捷少女的相關商品,這包括有全彩畫集、吊飾、悠遊卡卡貼、塑膠海報、L型文件夾、賀卡與手提袋等。
在前兩位角色推出近三個月後的2015年2月11日,高雄捷運公司在Facebook宣布將舉行「高捷甜心邀您甜蜜合影」抽獎活動,同時亦發放了一位新角色的半身圖。活動結束後(即2月14日),高雄捷運公司正式公布由繪師小啾繪制的新角色維修工程師「婕兒」的資料,而其人形看版則早已在活動期間設置。
㈦ 結合一部作品闡述啟蒙文學的特點
啟蒙文學是指盛行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啟蒙文學」並不是如浪漫主義文學或自然主義文學一樣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而是席捲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文學上的延伸和體現。啟蒙文學並沒有獨立的綱領,在文學史上對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爭議,但通常認為奧古斯都時期的英國文學、大革命之前的法國文學以及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都可以算作啟蒙文學范疇。
從縱向上看,啟蒙文學選擇性繼承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某些特性,但是卻已經具備了近代文學的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盡管沒有形成統一的綱領,各國發展的狀況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歐洲諸國中以法國成就最高,英國和德國次之,在俄國和義大利等國也有相應的發展。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是保守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之間的一次巨大的沖撞。英國經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並於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殘存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之間矛盾沖突不斷,經驗主義哲學盛行。路易十四死後,一度是歐洲最強大國家的法國開始陷入無休止的社會矛盾之中;稍晚於英國到來的工業革命極大的激化了資產階級反對君主專制的決心,啟蒙思想較英國更為激進,並最終催生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德國在17世紀「三十年戰爭」的影響下,仍分裂為數以百計的小邦國,經濟遠遠落後於英法,德國的知識分子則深受法國、英國知識界影響,致力於傳播啟蒙思想,吁請國家統一與民族自強。在這樣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啟蒙運動催生並得以迅速擴散,在整個歐洲形成一股強大的洪流。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經驗主義哲學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唯理主義哲學是啟蒙運動的兩大理論來源。
作為啟蒙運動一部分的啟蒙文學,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為核心,主張崇拜「自然理性」,反對君主王權。體現在文學上,基本都表現出崇尚個人自由、崇尚回歸自然、宣傳開明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主張發展工商業、自由的經濟競爭等等。17世紀的法國式古典主義文學在啟蒙運動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但並未產生偉大的作品。盡管許多文學家仍借用古典主義的形式進行創作,但在思想內涵上卻遠遠超越了古典主義的范疇
整體上看,啟蒙文學中的反王權、反教會思想和文藝復興文學有些相似,但更加激進。由於根植於啟蒙運動的土壤之中,啟蒙文學具有更加強烈的哲學思辨特徵和政治經濟學底蘊。啟蒙文學不追求崇高的風格,多半以來自市民階層的平民為主要人物,在體裁上也不僅僅局限於詩歌和戲劇,而是廣泛採用各種體裁,其中尤以小說最為發達,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繁榮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歐洲文學的「詩體時代」向「散文體時代」的過渡就是在啟蒙文學階段完成的。
一、英國
18世紀英國文學非常繁榮。古典主義文學在世紀初期勢力強大,代表人物如亞歷山大•蒲柏(1688年-1744年)在文壇上一直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直到20世紀,具有啟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壇。由於英國較早確立了開明的君主立憲政體,因此英國的啟蒙文學並不具有強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是以溫和的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宣揚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為主。18世紀的英國文學通常被稱作「奧古斯都文學」,在形式上通常比較正統,內容也比法國、德國文學輕松詼諧。
丹尼爾•笛福(1661年-1731年)是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啟蒙思想比較溫和,但仍是對古典主義文學的重大反撥。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和《辛格頓船長》膾炙人口,通過描寫社會中下層出身的青年航海冒險的故事,宣揚海外殖民思想。愛爾蘭人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則比笛福激進得多,他的《格列佛游記》享譽世界。小說極盡諷刺之能,借主人公游歷過程中的遭遇和見聞全面揶揄英國社會。斯威夫特通常把諷刺的對象誇張至殘酷甚至荒誕的地步。誕生於20世紀美國的黑色幽默文學就將斯威夫特「追認」為自己的始祖。
18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英國小說的鼎盛時期。薩繆爾•理查生是英國家庭小說的開創者,其著名作品《克拉麗莎》以中產階級女子以及女僕為主人公,關注婚姻、家庭和道德問題,非常善於刻畫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細膩變化,是英國傷感文學的先驅。亨利•菲爾丁(1707年-1754年)是18世紀英國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湯姆•瓊斯》規模宏大,共18部,是18世紀英國文學中最具啟蒙特徵的小說。《湯姆•瓊斯》的道德寓意核心是「德性高貴」原則,批判貴族社會的偽善文明,主張建立新的「自然道德」。這部小說對英國文學的影響非常之大,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的作家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其結構的精巧和周密達到了讓人震驚的程度。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還包括托比利亞•斯摩萊特(1721年-1771年),其流浪漢小說廣受社會底層民眾歡迎。
至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發端,農村自耕農日益破產,城市貧富分化加劇,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傷感文學」產生。通常,「傷感文學」被認為是啟蒙文學的一個支流,也是啟蒙思想和英國軟弱的城鄉中小資產者情緒的反映。在創作上,突出強調感覺和感情,著力渲染人物內心的痛苦和不幸。
傷感文學的代表人物包括勞倫斯•斯泰因(1713年-1768年),他的小說《傷感的旅行》是傷感文學的濫觴。來自愛爾蘭的奧列佛•歌德史密斯(1728年-1774年)的長篇小說《威克菲爾德的牧師》和長詩《荒村》是傷感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在詩歌領域,出現了「墓園詩派」,代表人物格雷(1716年-1771年)的《墓園輓歌》是英詩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由於英國議會於1737年通過《戲劇檢查法》,對戲劇和劇院嚴格監督,因此戲劇發展受限。菲爾丁起初就是以政治諷刺劇成名,後來被迫轉為小說創作。戲劇中成就較高的作品包括歌德史密斯的《屈身求愛》和理查德•謝里丹(1751年-1876年)的《造謠學校》等,至今仍在英國上演不衰。
二、法國
法國是啟蒙思想的發源地和啟蒙運動的主要陣地,許多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因此法國的啟蒙文學比英國激進得多,富有強烈的哲理根基和深厚的政治經濟底蘊。名噪一時的「網路全書派」的編纂者每個都是博學之士,在哲學、文學、史學上均有很深的造詣。這些學者型作家的作品無論是批判性還是哲理性都強於其他國家的啟蒙文學。
18世紀早期法國盛行流浪漢小說。這種最早發端於西班牙的文學樣式在社會底層廣泛流傳,揭開啟蒙文學的序幕。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年-1747年)是成就最高的流浪漢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瘸腿魔鬼》和《吉爾•布拉斯》等。
孟德斯鳩和伏爾泰是法國18世紀上半期啟蒙文學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鳩是法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作家。他的理論著作《論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國家政治生活的首位,並詳細論證三權分立學說,成為關於國家學說的世界名著。他的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啟蒙哲理小說。伏爾泰(1694年-1778年)是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具領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導文藝為社會改良和宣傳啟蒙思想服務,但有強調應該遵守古典主義規則。他最具價值的文學作品是中短篇哲理小說26篇,著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和《天真漢》、《老實人》等。伏爾泰精於諷刺,拜倫曾稱贊他「簡直像一陣風,隨心所欲的飄刮,撥起一切事物的根,有時教愚蠢出醜,有時把皇座也震動。」
18世紀中期,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仍然持續活動,新一輩作家狄德羅、盧梭等人以更為激進的姿態登上文壇,把法國啟蒙文學推向頂峰。
德尼•狄德羅(1713年-1784年)是法國啟蒙文學的中堅,也是「網路全書派」的領袖人物。他十分博學,在哲學、文學、文藝理論等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在戲劇創作上,他第一次提出「正劇」的概念,並親自創作名劇《私生子》、《一家之長》以及至今仍常演不衰的《當好人還是壞人》。此外,狄德羅還發揚了對話體小說體裁,創作了《拉摩的侄兒》和《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格調清新的傑作,宣揚啟蒙思想。讓-雅各•盧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思想體現了啟蒙運動激進民主派的傾向,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早年盧梭與狄德羅交好,為《網路全書》撰稿,其文學創作主要集中於後期。盧梭十分高產,以戲劇和小說為主,最優秀的作品包括《新愛洛伊絲》、《愛彌兒》、《懺悔錄》等。這些作品站在「自然崇拜」哲學的角度,批判舊世界,主張用啟蒙思想塑造新人。盧梭的作品在整個歐洲范圍內產生了地震般的影響,以至於1762《愛彌兒》出版後,整個歐洲的封建勢力聯合掀起反盧梭浪潮。盧梭作品開辟的新傾向發展成為19世紀洶涌澎湃的浪漫主義文學。
比埃爾•德•博馬舍(1732年-1799年)是法國成就最高的啟蒙劇作家。他宣揚和發揮狄德羅的戲劇主張,創作了法國戲劇史上最傑出的市民劇《塞維勒的理發師》和《費加羅的婚禮》,在法國引發巨大的反響。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劇,認為它會「毀掉巴士底獄」。
三、德國
18世紀的德國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分裂為數以百計的小邦國和帝國城市,每個小邦國都是一個小封建國家。國家分裂,邦國之間戰亂頻繁,工農業比英國、法國遠遠落後。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附於本土的小朝廷,不具備任何革命力量。盡管如此,德國的知識界卻在英法啟蒙運動的影響下率先覺醒,在文學、音樂、哲學等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不同於擁有深厚的文學歷史底蘊的英國和法國,德國啟蒙文學的首要目的是改變德國文學孱弱的歷史現狀,創立具有近代意義的民族文學,這也促使德國的文藝理論界呈現出繁榮景象。
德國啟蒙文學起始於20年代,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萊比錫大學教授高特舍德,他模仿法國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寫成《為德國人寫的批判詩學試論》,並積極翻譯法國古典主義劇作,以改變德國文學普遍粗俗、低劣的特點。至世紀中期,德國啟蒙文學開始繁榮。高特何德•萊辛(1729年-1781年)是德國啟蒙文學前期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德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美學名著《拉奧孔》以及戲劇評論集《漢堡劇評》確立了德國近代文學發展的基本格調。除理論上的貢獻,萊辛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的市民劇《薩拉•薩姆遜小姐》是德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劇。《艾米莉亞•迦洛蒂》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劇。萊辛擅長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汲取養料,應用於對德國文學的改造中。
德國啟蒙文學的高潮是出現於70-80年代的狂飆突進運動。參與這場全德范圍的文學運動的作家大多是出身於市民階層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力量。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年-1832年)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西方文學歷史上位居前列的文學大師。在狂飆突進運動中,他創作了大量劇作和詩歌,表達反抗暴虐專制統治和渴望思想自由的精神。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狂飆突進運動中最具價值的作品,對後世的德國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弗里德里希•席勒(1959年-1805年)是狂飆突進運動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大量市民悲劇是狂飆突進運動精神的最好體現。誕生於這一時期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唐•卡洛斯》等在整個歐洲引發了廣泛的反響。
90年代,狂飆突進運動逐漸結束,德國進入所謂的「古典文學時代」(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古典文學」)。這時期的德國文學同德國古典哲學、古典音樂一起形成了德國古典文化的一個燦爛時期,躍居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這一時期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包括歌德與席勒的合作以及歌德晚年的創作。法國大革命之後,歌德與席勒逐漸脫離了年輕時激進、浪漫的特徵,開始創作風格崇高、內容理性的文學作品。歌德與1794年與席勒相交,此後席勒進入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發表了《華倫斯坦》、《威廉•退爾》等大量優秀劇本,而歌德最主要的成就則是完成了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作品之一的詩體小說《浮士德》。
總體上看,90年代之後的德國文學已經脫離了「啟蒙」的范疇。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特點是肅穆恬靜、優雅莊重,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高度完善統一,這意味著德國終於如英法一樣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德國近代文學」。
四、其他國家
18世紀歐洲的其他國家,由於歷史原因,其啟蒙文學沒有上述三國繁榮。在義大利產生了傑出的喜劇作家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年-1793年)改變了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文學沉寂的局面,他開創了義大利「風俗喜劇」的傳統,反抗「三一律」,不模仿古人,根植於通俗文化的土壤。代表作《女店主》貶斥貴族,嘲弄貪婪的資產階級,歌頌市民階層的智慧和勇氣。哥爾多尼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行將到來的義大利民族復興。
18世紀的俄國由於彼得大帝的改革,形成了統一的農奴制和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努力向西方學習,具有近代意義的文學開始出現。當時,俄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一般是開明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羅蒙諾索夫(1711年-1765年)是俄國啟蒙文學和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卡拉姆津(1766年-1826年)是傷感文學的代表。傑爾查文(1743年-1816年)的詩歌和馮維辛(1744年-1792年)的戲劇都努力沖破古典主義成規而向現實主義過渡。拉季舍夫(1749年-1802年)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他曾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亞,寫成名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體現了俄國啟蒙文學的最高成就。
五、影響
啟蒙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於啟蒙文學和作為哲學、思想、政治潮流的啟蒙運動結合緊密,因此啟蒙文學無論在思想的深度還是體裁的廣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取向在啟蒙文學時代同時出現,均獲得充分發展,為19世紀歐洲文學的空前繁榮打下良好基礎。在英國,啟蒙文學時期出現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小說;在法國,激進的題材取徑直接啟迪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即使是在政治混亂、國家分裂的德國,也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建立了體系完善的近代文學。
在縱向上,啟蒙文學一方面破除了古典主義的諸多清規戒律,一方面開啟了新文學風氣,是19世紀西方文學空前繁榮的前奏曲。
㈧ 怎麼評價愛情電影《遇見你之前》
該片有著相當嚴重的瑪麗蘇傾向。但是出於帥哥美女、英倫風景以及英國英語的原因,影片並不令人感到反感。
(8)艾米莉亞宣傳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露易莎(艾米莉亞·克拉克飾),是一個年輕的小鎮姑娘,在一家商店工作,她第一次出場時,還跟父母住在一起。相比之下,威爾(山姆·克拉弗林飾)則過著十分優渥的生活直到一場事故之後,脖子以下高位截癱,小露後來成為了他的護工。
威爾最初的時候很痛苦,也很尖刻,並且總是在自憐。而小露帶著他去馬賽,跟他一起看國外電影,深夜懺悔時蜷在他身旁,終於把他從自己的殼里拽了出來。兩個人變得親近之後,威爾卻要面對是否要接受安樂死的抉擇。
㈨ 高捷少女的介紹
高捷少女,又被稱作高捷娘,為台灣高雄捷運的虛擬代言人,後來進一步發展為《前進吧!高捷少女!》計劃[1]。最早是由Simon與其團隊於2014年11月所提案的宣導人物,之後成功獲得希望能吸引年輕族群的高雄捷運公司同意合作。在配合2014年高雄駁二動漫祭而發表角色設計後,這項原本看似只是在特定期間舉辦的限定活動,在新聞媒體報道和互聯網傳播後引起不小回響。由於受到好評使得後來高雄捷運公司選擇和Simon繼續合作,並且正式讓角色成為高雄捷運代言人。為此高雄捷運公司還特地在Facebook上成立了「前進吧!高捷少女《進め!高捷(たかめ)少女!》」粉絲團,其粉絲人數也很快就飆升至30,000人以上。目前設計出來的代言人包括由繪師初夏繪制的站務員「小穹」、由繪師緋華繪制的司機員「艾米莉亞」以及由繪師小啾繪制的維修工程師「婕兒」。三者對於人物身高、體重乃至興趣等皆由Simon負責設定。其中高雄捷運公司除了安排三個虛擬角色作為捷運車站內各個告示牌與宣傳海報的代言人外,並且分別將站務員「小穹」的指引用人型看板安置在高雄捷運鹽埕埔站,將司機員「艾米莉亞」的人型看板進駐至高雄捷運凱旋站,以及把維修工程師「婕兒」的人形看版放置在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之後在美麗島站等捷運車站也設置有人形立牌。
㈩ 艾米莉亞手稿。。求畫宣傳海報素材
我跟你說有個東西叫網路識圖
https://image..com/n/pc_list?queryImageUrl=http%3A%2F%2Fa.hiphotos..com%2Fimage%2Fpic%2Fitem%.jpg&querySign=3500562047%2C1754643814&fm=result&pos=moreresize#activeTa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