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諺語
1、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2、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3、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4、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
5、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
6、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7、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8、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
9、小暑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公。
10、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雷打驚蟄後,低地好種豆。
11、清明有雨正黃梅,清明無雨少黃梅。
12、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13、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14、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15、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16、芒種日下雨,不是淤死泥鰍,就是爛斷犁扣。
17、小暑種芝麻,頭頂一盆花。
18、霜降不起蔥,越長心越空。
19、立冬無雨一冬晴。
20、立冬晴,柴米堆得滿地剩;立冬落,柴米貴似靈丹葯。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B. 農歷二十四節氣已經踏上申遺之路,請你為此活動寫一則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宣傳語,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方
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
C. 中央一台黃金時間關注二十四節氣廣告的廣告詞
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
700多年前,元上都居民風俗活動形式多樣,每到冬至日,上都城的婦女開始剪一朵梅花,迎接新春的到來。據內蒙古博物院介紹,《灤京雜詠》等史料記載,每到冬至日,上都城的婦女開始剪一朵梅花,貼在家裡的窗子上,而後每天用胭脂畫上一個圈作為花瓣,到數九寒天結束之時,這朵梅花就有了81個花瓣,以此象徵大地回春,草木返青,迎來新的一年。元代《灤京雜詠》寫道,「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這是目前所知道的畫梅消寒的最早記載。
滿意就採納好了
D. 央視公益廣告中的二十四節氣詞是什麼
古代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即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春: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位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公歷2月18-20日),太陽到達黃經330°。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
關於大雪節氣的詩句欣賞:
唐·李白《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岑參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韓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羅隱的《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祖詠《終南望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唐 高駢的《對雪》: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宋·張元《雪》: 五丁仗劍決雲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E.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1][2]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3][4]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6]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F. 央視公益廣告二十四節氣詞
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
700多年前,元上都居民風俗活動形式多樣,每到冬至日,上都城的婦女開始剪一朵梅花,迎接新春的到來。據內蒙古博物院介紹,《灤京雜詠》等史料記載,每到冬至日,上都城的婦女開始剪一朵梅花,貼在家裡的窗子上,而後每天用胭脂畫上一個圈作為花瓣,到數九寒天結束之時,這朵梅花就有了81個花瓣,以此象徵大地回春,草木返青,迎來新的一年。元代《灤京雜詠》寫道,「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這是目前所知道的畫梅消寒的最早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