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四史宣傳語

四史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1-10-05 03:53:20

A. 學四史名言警句

四大史書
中國歷史的全部史書,合稱《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是其中的前四部,也是水平最高的四部,並稱《前四史》,也稱四大史書。.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1.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2.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3.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4.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5. 順 不妄喜;逆 不遑餒;安 不奢逸;危 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

6.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7. 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8.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9.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諾必誠。

10.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11.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2.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13.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漢書
《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記載了上自漢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歷史。

14.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15.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

16.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17.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1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19. 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20. 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後漢書
《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21.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2.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23.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24. 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25. 有志者事竟成。

26.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27. 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

28.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29.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30.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31.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2.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33. 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

34.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35.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6. 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37. 夫福來有由,禍來有漸,漸生不憂,將不可悔。

38. 慎之於始,慎之於終

39.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40. 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

B. 「四史」是哪四本再詳細介紹一下啊!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漢書》的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它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3—54)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幾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史記》的巨作——《史記後傳》。就在班固著手編撰《漢書》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皇帝下詔收捕,班固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擔心他受委屈而難以自明,便上書,在漢明帝面前申說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後,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蘭台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蘭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圖書是其職責。
《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後為她素服舉哀。
《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 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 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 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 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 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松的《後漢書》,還有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袁宏的《後漢記》等。
范曄著《後漢書》,著力探討東漢社會問題,貫徹了「正一代得失」(《後漢書》附《獄中與諸甥侄書》)的宗旨。書中的《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載王符《潛夫論》5篇,仲長統《昌言》3篇,都是探討東漢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於傳末寫了一篇長約600字的總論,對王符等人的言論做出評判,由他們的得失之議,引向更高層次的歷史變化之論。范曄論史往往能抓住歷史矛盾進行具體分析。一般論史的人大都對光武帝建國後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滿,范曄則在中興二十八將論中指出這正是劉秀的深謀遠慮。他說光武帝對功臣崇以爵祿,而將吏事委之吏職,既避免了像西漢初年那樣的分裂動亂、誅殺功臣之弊,又為一般士人廣開入仕之途,滿足了封建國家對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舉。此論深合秦漢政治實際,頗具史家識見。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局,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致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復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贊《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王應麟則說:「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范曄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本傳中說他「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而尤以「善為文章」著稱。他修撰的《後漢書》被列為「四史」之一,其價值是多方面的,舉世公認。至於他的詩文,范曄自言所作不多。其臨死前於獄中所作的《獄中與諸甥侄書》,內中包括他的自我總結、寫作的甘苦感受、關於寫作的心得體會及對《後漢書》的自序等內容,內容豐富,曲折詳盡。關於作文,文中論曰: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時雖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趨,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
可見范曄正確地認識到了寫作中「文」與「意」的關系及聲韻運用的重要性,這可作為理解其文才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國志》[2]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國演義》。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http://ke..com/view/484159.html?wtp=tt
史記http://ke..com/view/10088.html?wtp=tt
漢書http://ke..com/view/18673.html?wtp=tt
後漢書http://ke..com/view/108044.html?wtp=tt
三國志http://ke..com/view/6440.html?wtp=tt

C. 以四史為主題的朗誦題材有哪些

1、《再別康橋》其實不錯。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2、《相見歡》李煜的 《訴衷情》陸游的。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3、《青玉案》辛棄疾的。

《青玉案》調的別名有「橫塘路」,來源於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首句,屬於以詞中字句創詞調名。「一年春」,來源於《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首句,其作者是否為歐陽修尚存爭議。「西湖路」,來源於宋韓漉《青玉案·蘇公堤上西湖路》首句。

4、席慕蓉的《蓮的心事》也超級贊。

席慕蓉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戰亂年代。自幼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後到台灣,之後又去歐洲留學。每換一次環境,孤獨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過寫詩來抒發重重寂寞。在無邊的黑夜裡,席慕蓉經常會夢見回家,卻總在剛推開家門的瞬間醒來。

朗誦題材文學性:

朗誦的內容一般都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一些非文學作品,如社論、書信等,一旦作為朗誦材料,往往也會偏向於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文學色彩。文學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

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都是運用語言表現的。有聲語言最能顯示語言的風采和魅力。文學作品通過朗誦可以再現作品描寫的人物形象、環境氣氛和生活場景,充分發揮它的藝術魅力和教育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朗誦

D. 四史的經典佳句

1.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

在兇猛的大風之中,只有那些堅韌的小草才不會被吹到。經歷過嚴寒之後,才能夠見到最後凋零的。指只有經理過嚴峻的考驗,然後才能夠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強大。

2.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桓潭馮衍列傳》

天下的人們都知道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是「取」,但是卻不知道給予別人東西也是一種「取」。



3. 成功於一時,重業於萬世。--《後漢書·馮異傳》。

成功是一時的事情,但是聲明業績卻是時代相傳,流傳萬世的。

4. 以戰去戰,盛王之道。--《後漢書·耿秉傳》

用戰爭去免除更多的戰爭,這是使得國家昌盛之法。



5.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瓊傳》

雖有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實際很難與之相符。

6. 傳聞之事,恆多失實。--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臧宮傳》

傳說的事情,往往與事實不相符合。



7.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後漢書·爰延列傳》。

同好的人相處,這樣能夠使得自身收益,同壞人一同游學,則會被熏染,產生邪念。

8.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東晉范曄《後漢書·徐稺傳》

樹木將要傾倒,這並不是一根繩子就能夠拉住的。國家如果要衰敗,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挽救的。



9. 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范曄《後漢書·申屠剛列傳》。

人民所歸向的,正是上天所要幫助的。人民所背叛的,也正是上天所要拋棄的。這句話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10.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後漢書·馬援傳》

好男兒應當為國家效命,征戰沙場,用馬匹包裹著屍體來下葬。

E. 四史的美文佳句

1.一個是華麗短暫的夢,一個是殘酷漫長的現實。
2.逝去的歲月,怎麼找得回來?你曾經的微笑,在回憶里卻散不開。
3. 從前的我沒學會哭泣,現在的我時常淚流滿面。
4.懷表裡那張陳舊的照片上,有一個說要在天堂和我見面的女人。我把她的笑容放在離時間最近的地方。我只想讓我的時光中有她的笑容,一直都有。
5.我只是和星星一起閃亮和黑夜一起寂寞的孩子
6.嚮往天空的,都是寂寞的。
7.喜歡童話,是因為把它當成了童年。
8.當風箏厭倦了天空,是否就會義無返顧的墜入大海?
9.當我最想說些什麼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最沉默的時候。
10.夕陽下,童話一般的世界。
11. 當你真正去等待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永遠都不會出現
12.如果天堂太擁擠,那我們就一起去地獄猖獗
13.等到天放晴的時候,也許我會好好再愛你一遍
14.和寂寞對話,只是不願意相信你已經離開
15.我決定不再流淚,就像你決定要離開我一般地堅定。
16.只是一天離開了你,你就狼狽得像是一個只需要我安慰的孩子.
17.歲月從指間流淌著,我感覺到自己的星宿從軌跡中緩緩隕落。。
18.沒有快樂,微笑還在。沒有童話,童年還在。
19.當你越想挽留些什麼的時候,就越容易失去些什麼
20.在那一刻,我彷彿看見整個世界崩潰在我的面前。廢墟中那一片片的瓦磚都刻有鮮活的記憶,現在安靜地貼在大地上,即便我有多小心保持行走的安靜,終究會發現,自己只是一個被記憶放逐的人。
21.流淚,是為了想起一個人,努力去想一個人,是為了提醒自己,至少有一個值得你哭泣的人。
22.誰又可以反抗生命隨波逐流的離合
23.刻在記憶里的那個夏天,是我們一起在陽光下流下的淚水。
24. 誰帶我回到只有童話的日子裡?
25. 當你真正去做些什麼的時候,往往也是很多事都無法回頭的時候。
26. 當你真正想去忘記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已經刻在心裡。
27.沒有經歷過的人,沒有對於他的意義.
28.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的人,往往是因為理想已經深化成現實一般的模樣
29.有時候說不喜歡,是為了讓自己說喜歡的時候會顯得非常珍貴。
30. 是我太在乎她了么?又或許,只是她不在乎我而已.
31.我們都存在彼此的回憶里。
32.淺和深又能代表什麼?只是早一點忘記和遲一點忘記而已.
33.有些人存在。是因為宿命。所以他不應該抱怨什麼。
34.就算是醉生夢死,也是記憶的一種,因為你始終不能忘記什麼。
35.當我已經不能離開你的時候,你已經離開我。
36.我們在彼此中遺忘彼此.
37.因為不曾相識,所以也不曾悲傷。更不曾快樂過。
38.你用冰冷的指尖,在我的手心裡輕輕寫下依賴。
39.即便是流淚,也是一種紀念。就算是流淚,也回不到童年

F. 關於語文常識什麼事「四史」,什麼是 四書

四書五經: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二十四史: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書。四史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總稱

G. 新疆四史內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即新疆發展簡史。

新疆「四史」是對「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體解釋。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地區,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維護了這片土地的和諧安寧。



(7)四史宣傳語擴展閱讀

新疆是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56個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

超過100萬人口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和回族4個民族,超過10萬人口的有柯爾克孜族、蒙古族2個民族。

參考資料:新疆-網路

H. 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1、「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當今年代的黨員大多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生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遇到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艱難險阻,只有通過學習「四史」,才能身臨其境地了解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我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歷程。學習「四史」要緊扣時代特徵。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教育引導,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定力。例如,上海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要牢牢把握這一特徵,激勵上海的黨員幹部在新時代擔起新使命、實現新作為。

2、「四史」學習教育是提升黨性修養的需要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而如今有一些黨員對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缺乏深入了解,他們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學習「四史」要緊扣實際。例如,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奮不顧身、捨生忘死的英雄人物。當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同樣涌現出了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物。以「四史」開展黨性教育,要引導黨員幹部從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中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要在現實中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

3、「四史」學習教育是提高幹部工作能力的需要 ?

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進程中,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過程。當前,有一些領導幹部意識到自己本領恐慌、能力不足,對如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又無從下手。其實,通過學習「四史」便可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再加以綜合分析、科學判斷、靈活運用,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以理論指導實踐,最終達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I. 如何學習好宣傳好國史黨史新疆四史

和學習好,宣傳好,是當時新疆四史。這個是通過自己不斷不斷要求自己進步。通過學習強國。法宣平台的學習來掌握這些知識。這就是我要養長的要求。

閱讀全文

與四史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一季度營銷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支撐環境 瀏覽:526
京東商城策劃方案 瀏覽:238
西安美齊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656
沙盤財務策劃方案 瀏覽:243
產品返利促銷方案 瀏覽:247
無錫電子商務大廈 瀏覽:294
酒庄活動策劃方案案例 瀏覽:349
旅遊業的電子商務案例 瀏覽:20
派對上員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82
村級動物防疫員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522
某商店搞促銷活動購物不超過 瀏覽:839
建立培訓體系方案 瀏覽:16
交通文明勸導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5
竹子民宿項目策劃方案 瀏覽:429
旅遊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瀏覽:347
汽配淡季促銷活動 瀏覽:217
學校教師崗位培訓方案 瀏覽:114
面膜營銷推廣方案 瀏覽:332
中國促銷活動策劃交流平台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