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促進三門峽紅色旅遊發展有哪些對策
看看其他地方的案例
一、延安紅色旅遊的內涵及發展現狀分析
延安作為中國革命聖地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特別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辛苦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養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舊址。延安發展以紅色旅遊為首的文化旅遊產業,對於提升延安GDP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紅色旅遊的內涵
紅色旅遊主要是針對其歷史、精神、物質、文化等方面內涵而提出的。不同學者對此內涵有不同的認識。毛日清提出紅色旅遊是指遊客通過參觀革命歷史文化遺跡,使革命先輩的功績與歷史事件浮現在眼前,印記於心腦,達到豐富革命歷史文化知識,影響思想意識,起到教育激勵作用的旅遊[1]。李宗堯認為是以游覽革命老區和遺跡為主,在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旅遊方式[2]。潘碧秀提出紅色旅遊是以革命聖地和紀念地為主要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產品的觀點[3]。
綜合以上觀點:紅色旅遊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立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的物以及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和精神吸引並接待旅遊者,並且組織旅遊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體性旅遊活動[4]。
(二)紅色旅遊的功能及其發展意義
我們對於紅色旅遊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其中劉建平、伍先福是較早分析紅色旅遊的學者,提出紅色旅遊具有政治教育、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三大功能[5]。周振國、周海生(2008)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意義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6]。現在大家比較贊同的觀點是紅色旅遊至少具有四種功能,即政治教育功能、經濟發展功能、傳承文化功能和凝聚民心功能。總的來說我們研究的重點就是紅色旅遊的經濟功能如何實現。
(三)延安紅色旅遊資源及其發展現狀
1.紅色旅遊資源。延安是舉世矚目的中國革命聖地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這塊紅色的革命聖地上,共存有革命舊址351處,是全國保存面積最大、最完整的革命遺址群。
全市共有各類文物遺址5805處,其中古文化遺跡2956處,古墓葬491處,石窟177處,石刻1344處,古建築180處,革命舊址350處[7]。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單的有9種,省級保護的有13種。這些文物遺址成為延安紅色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2.延安紅色旅遊的發展現狀。延安精神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從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會師、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勝利的每一個時期、每一次成功中所表現出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思想品德、行為准則和工作作風[8]。
據統計,2013年全市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2847.7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151.90億元人民幣。如圖可以看出「十一」黃金周七天各主要景區接待人次最低為影視城0.6萬人次,最高接待人數為13.8萬人次。壺口瀑布接待人次達影視城的20餘倍。各大賓館飯店節假日期間客房七天平均出租率達到92.1%,其中10月2、3、4、5日寶塔區范圍內連續客房出租率為100%。
據數據分析顯示,2009~2013年短短五年間,延安紅色旅遊業產值增幅高達98.02億元,增長率為181.92%,逐年穩步提升。2011年接待中外遊客突破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以紅色旅遊為核心的旅遊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同時也成為延安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從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貢獻度評價指標角度分析得到,旅遊業對延安經濟增長的貢獻由2009年的7.48%增長到2013年的11.22%,旅遊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穩步增強,平均貢獻率為9.44%,成為拉動延安經濟增長的主要因子之一。
二、延安紅色旅遊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延安是我國開放最早的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優秀旅遊城市,擁有悠久革命歷史的紅色旅遊資源,在發展旅遊經濟和文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發展的態勢良好。然而近年來在延安旅遊業的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基礎設施落後、旅遊規劃項目策劃開發等工作滯後、紅色旅遊資源利用率太低,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等等。
(一)經濟基礎薄弱,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交通的暢通和通訊的發達是形成開放型紅色旅遊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當前紅色旅遊突飛猛進的階段,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滯後則成為制約紅色旅遊發展的一大難題,而且這個難題將直接影響到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和紅色旅遊景區的長足發展。因此,加快完善紅色旅遊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二)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宣傳活動不到位
我們要遵循旅遊市場的發展規律,發展紅色旅遊。遊客接待規模越來越大,年齡在18~40歲之間的佔63.9%,旅遊目的主要是觀光、學習和休閑度假等[9];青年比例較高、學生市場和中老年人市場構成紅色旅遊的核心目標市場,而小學生和初中生的佔有比例較低,機會目標市場是專業修學市場[10]。但是我們卻沒有抓住客源特點,准確開發遊客喜歡的紅色旅遊景點。 另外,雖然延安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景區景點開發與利用有限,紅色資源的開發單一化、程序化,景點形式基本一樣。整體規劃不足,項目開發、宣傳活動、產品研製開發等工作落後,導致參與型和學習體驗型的旅遊項目過少。
(三)延安紅色旅遊景區形式單一,大大削減了遊客的興趣
旅遊是一項廣義的文化活動,是人們一種高雅的文化享受,延安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名俗文化,例如陝北秧歌、陝北民歌信天游、民間剪紙、安塞腰鼓等,但延安紅色旅遊景區卻多以展覽館、紀念館等靜態的呈現方式向遊客展示,這種形式單調無趣,對於旅遊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難以引起旅遊者的興趣和互動,使旅遊者的參與程度降低。
三、促進延安紅色旅遊發展的對策
延安務必要抓住中央加快紅色旅遊發展的機遇,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抓住旅遊重點區,加大宣傳力度、豐富旅遊形式、提高服務人員素質等手段力爭將自身建成全國一流紅色旅遊景區。
(一)加大紅色旅遊投入力度,確立紅色旅遊長遠發展戰略
紅色旅遊是一種新型主題的旅遊,它既具有傳統旅遊的風格,又具有現代旅遊的特質,是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特色產業。在交通條件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延安紅色旅遊要樹立長遠發展的意識,增加旅遊產業的投入,例如拓寬馬路,改變交通擁堵現象,加快建設4G網路全覆蓋,在旅遊的同時留下對延安的美好回憶等等。
注重打造以紅色品牌為目標,優化投資政策環境,鼓勵當地多元化的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投資,將餐飲、娛樂、住宿有機結合,不僅要將紅色旅遊納入延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紅色旅遊為主的延安旅遊業上升為延安的精神支柱產業。
(二)傳播延安紅色旅遊歷史文化,塑造中國延安紅色旅遊網路品牌
延安旅遊的龍頭是紅色旅遊。目前正面臨著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契機,我們延安應結合政府主導模式,把紅色旅遊資源保護納入法治軌道。
抓住紅色旅遊人群特點,拓展以青少年目標人群為主的旅遊形式。調查表明,遊客的文化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因此延安紅色旅遊產品開發須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提高文化品位,如利用博物館動態宣傳充實紅色旅遊文化,用新金屬的音樂風格演繹紅色歌曲,並讓遊客親身感受紅色歌曲,豐富延安旅遊的文化內涵。
利用網路,加強與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推出「指尖上的延安」等活動,使遊客利用網路、手機將延安文化盡收眼底;並採用網路購票優惠政策讓絕大部分人有機會游延安,最終實現口碑宣傳、網路宣傳雙豐收的效果。
(三)豐盈旅遊產品,激發遊客旅遊興趣
以豐富的文化主題項目創新豐盈文化旅遊產品,包括融合多元素的旅遊線路,提高遊客對延安人文氣息的游覽追索興趣。讓旅遊者穿上革命服飾參加各種文藝活動親身體驗革命精神,加強與遊客的互動。扶持和創辦窯洞主題賓館,讓遊客感受黃土風情與特色住宿文化,配套提供延安特色小吃和紅軍餐,設計使用凸顯革命時期特色的糧票、餐票、水票等為購買形式。恢復一些極具代表性的知情舊址,開展「知情游」等活動,加強它的文化底蘊。
在建立方便快捷的旅遊環境的同時,大力改善餐飲住宿設施,在干凈整潔、朴實實用的同時,凸顯延安紅色旅遊區特色, 建議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作為特色旅遊商品,如吳起蕎麥醋,甘泉豆腐乾、子長糜子黃酒等,讓遊客購得滿意;
紅色旅遊概念的提出適應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形勢和需求;紅色旅遊工程的啟動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弘揚延安精神,發展延安文化,拉動延安經濟新增長,成為當下建設和諧延安的新需求,未來我們將打造一條展示西北紅軍革命和戰斗歷程的精品旅遊線路,全面展示延安紅色旅遊文化內涵,使延安紅色旅遊更「火」!
B. 寫策劃書可以有哪些主題
(一)策劃書名稱
盡可能具體的寫出策劃名稱,如「×年×月××大學××活動策劃書」,置於頁面中央,當然可以寫出正標題後將此作為副標題寫在下面。
(二)活動背景
這部分內容應根據策劃書的特點在以下項目中選取內容重點闡述;具體項目有:基本情況簡介、主要執行對象、近期狀況、組織部門、活動開展原因、社會影響、以及相關目的動機。其次應說明問題的環境特徵,主要考慮環境的內在優勢、弱點、機會及威脅等因素,對其作好全面的分析(SWOT分析),將內容重點放在環境分析的各項因素上,對過去現在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描述,並通過對情況的預測制定計劃。如環境不明,則應該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進行分析加以補充。
(三)活動目的、意義和目標
活動的目的、意義應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目的要點表述清楚;在陳述目的要點時,該活動的核心構成或策劃的獨到之處及由此產生的意義(經濟效益、社會利益、媒體效應等)都應該明確寫出。活動目標要具體化,並需要滿足重要性、可行性、時效性
(四)資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使用活動中心都詳細列出。可以列為已有資源和需要資源兩部分。
(五)活動開展
作為策劃的正文部分,表現方式要簡潔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詳盡,寫出每一點能設想到的東西,沒有遺漏。在此部分中,不僅僅局限於用文字表述,也可適當加入統計圖表等;對策劃的各工作項目,應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繪制實施時間表有助於方案核查。人員的組織配置、活動對象、相應權責及時間地點也應在這部分加以說明,執行的應變程序也應該在這部分加以考慮。
這里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方面:會場布置、接待室、嘉賓座次、贊助方式、合同協議、媒體支持、校園宣傳、廣告製作、主持、領導講話、司儀、會場服務、電子背景、燈光、音響、攝像、信息聯絡、技術支持、秩序維持、衣著、指揮中心、現場氣氛調節、接送車輛、活動後清理人員、合影、餐飲招待、後續聯絡等。請根據實情自行調節。
(六)經費預算
活動的各項費用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周密的計算後,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及細節
內外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的會給方案的執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因此,當環境變化時是否有應變措施,損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損失多大,應急措施等也應在策劃中加以說明。
(八)活動負責人及主要參與者
註明組織者、參與者姓名、嘉賓、單位(如果是小組策劃應註明小組名稱、負責人)。
(九)需要注意的事項:
1、 本策劃書提供基本參考方面,小型策劃書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劃書可以不拘泥於表格,自行設計,力求內容詳盡、頁面美觀;
2、 可以專門給策劃書製作封頁,力求簡單,凝重;策劃書可以進行包裝,如用設計的徽標做頁眉,圖文並茂等;
3、 如有附件可以附於策劃書後面,也可單獨裝訂;
4、 策劃書需從紙張的長邊裝訂;
5、 一個大策劃書,可以有若乾子策劃書。
三門峽黃河旅遊國際文化節活動策劃初案
一、策劃背景
1、基本概況
三門峽市總面積10475平方千米(根據民政部《簡冊2006版》)/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7.48萬人(2005年底)(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
2、行政區劃
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三門峽市面積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萬。
湖濱區面積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萬人。
義馬市面積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萬人。
靈寶市面積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萬人。
澠池縣面積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萬人。
陝縣面積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萬人。
盧氏縣面積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萬人。
3、歷史概況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4、經濟發展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於我市實際,確立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經濟,構建區域特色經濟體系的發展思路;突出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構築九大產業鏈條,使三門峽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成為河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5、科技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市的科技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民科技進步意識顯著提高,科技發展社會環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時科技工作以技術創新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優化科技發展環境、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人才戰略和加大科技投入為主要措施,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科技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力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6、旅遊資源
三門峽地處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 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陝州老城風景區;風光旖旎、 景觀險勝、古跡遍布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遊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14條旅遊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
7、歷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原洛陽地區的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設93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
此次河南三門峽黃河旅遊國際文化節的舉辦本著政府搭台,企業出錢,百姓唱戲的原則,為各市縣進行招商引資,搞活一方經濟,促進三門峽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二、策劃目的
1. 塑造和傳播三門峽城市形象,打響三門峽的知名度、提高三門峽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樹立品牌。
2. 帶動三門峽地區的經濟發展,吸引投資商、企業家到三門峽投資。
3. 推進河南省旅遊開發建設精品化,旅遊宣傳促銷品牌化,促進全省旅遊業發展。
4. 推動三門峽乃至整個河南省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
三、策劃原則
1. 整體策劃,分級負責,協調合作,務求實效。
2. 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
3. 活動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現實性。
四、組織形式
政府主導,各部門分工合作,社會各界力量參與。
五、主題口號
黃河明珠三門峽,千年文明古華夏,老子騎牛送真經,五千真言代代傳。風水寶地迎商客,融資融智融天下。
六、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河南省三門峽市旅遊局、河南省三門峽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河南省三門峽市廣播電視局
承辦單位:三門峽市旅遊局及有關縣(市)人民政府
七、主要活動及程序
由煙花拼成的「熱烈祝賀黃河旅遊文化節隆重開幕」巨大字幕在空中升起,拉開序幕以舞蹈形式的大型晚會為主,輔以鑼鼓、舞獅、戲曲、彩色氣球等表演。此外,還將舉行三門峽各地手工藝品的製作展、國際書畫藝術展等系列活動。
晚會序幕
1、畫面,展開歷史畫卷;
從磐古開天地以來,人們一直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辛勤勞做,突然一聲驚雷打破了黃河兩岸的寧靜,緊接著是大雨瓢潑而下,黃洪猛漲,樹被沖走,房被沖倒,田地被淹,黃河兩岸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雨後人們重新開天闢地重建家園,一代一代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繁沿生息的生活。代代的飽受黃災之害。這時,畫面出現一個名叫大禹的人,不忍看到人們痛苦不堪的生活,發誓一定要改變歷史的現狀,治理好黃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發現黃河是年年治理年年治,越治越不行,最終原因是堵是堵不住的,必須因勢利導,以水治水,減緩水勢,水到渠成。然而一座大山攔住水路,大禹經過周思密慮後決定,想緩解水勢必須劈開大山。於時就上演一位身穿古裝的青年手揮大斧將大山劈開三個口子,(用道具或是布景)就是傳說中的人門、鬼門、神門。然後滾滾黃河之水從人門、鬼門、神門三個口子順流直下(全用穿著古裝黃銅色像黃河水一樣的演員迅速組成一個三門峽轄區全圖案),中間再醒目的閃出八個金黃大字(三門峽人民歡迎您)。
2、畫面,波濤洶涌的黃河之上,冉冉升起一輪紅日―――――黃河明珠
《三門峽之歌》(品牌)男高音獨唱;
3、「白天鵝之都」三門峽,少兒巴黎舞(由三門峽幼兒園);
4、「老子出關」「紫氣東來」演義靈寶函谷關的由來,《道德經》的出現;
5、各地地方特色展現:
如:靈寶三大寶:黃金、蘋果與大棗;盧氏:木耳、猴頭與核桃、煙葉、旅遊等等。
八、三門峽黃河旅遊節新聞通報會以及旅遊推介會
1. 三門峽市市長楊樹平召開三門峽黃河旅遊節安排新聞發布會。
2. 推介三門峽旅遊資源、旅遊勝地。推進旅遊開發建設方案為您精品化、宣傳促銷品牌化。
3. 費用:
4. 邀請人員:境內外各地媒體、記者、旅遊局及相關部門的相關領導,境內外旅行商。
九、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禮品
具有代表意義的古代特色的竹箋雕刻的《道德經》,精裝版盒,可印製成三門峽人民政府贈的高檔禮品包裝盒。既有紀念意義,又有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上印老子騎牛過關圖像。
備註:此方案還需完善,需到實地考察後定奪。
C. 河南三門峽 歷史故事
三門峽市位於黃河南岸、河南省西部,東鄰洛陽,南連南陽,西接陝西,北與山西隔水相望,下轄兩市一區三縣,為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門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時,這里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後來這里一度成為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設立了三門峽市。
悠久的歷史為三門峽市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打破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觀點,虢國車馬坑群的發掘使得我國的冶鐵歷史有向前追溯了一個世紀,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函谷關還是「紫氣東來」、「老子著《道德經》」、「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繻」、「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的發生地,始建於唐代的寶輪寺塔與北京天壇的迴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大佛寺的石琴同為我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
三門峽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生態環境良好。三門峽市北臨黃河,三面環水,似一座半島,有總面積到達三百多平方千米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尤其是到了冬季,數百隻由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越冬的白天鵝會停留在三門峽水庫濕地,成為三門峽市一道獨特而靚麗的地風景線。
D. 三門峽的風景名勝
蛤蟆塔位於三門峽市西部的黃河之濱,始建於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由於它是寶輪寺的附屬建築物,所以,它的大名叫寶輪寺塔。蛤蟆塔呈四方錐形,共分13層,高約26.5米。塔心結構奇巧,設有梯道可通塔頂。每層四角,裝有鐸鈴,輕風吹過,叮咚作響,猶如美妙的音樂。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在塔的周圍十幾米處,或拍手或擊石,寶塔隨及就會發出「咯哇咯哇」的如同蛤蟆的叫聲,蛤蟆塔也就因此而得名。遊人立於塔四周數丈,叩石、擊掌,會聽到「呱呱呱」的類似蛤蟆的叫 蛤蟆塔
聲。叩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就越逼真、響亮,所以當地群眾俗稱其為「蛤蟆塔」。其實,塔內蛙鳴之聲出自回聲原理。該塔同北京天壇迴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同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是比較特殊的塔形,寶輪寺塔風格典雅,結構堅實,雖然歷經16次地震,其中4次破壞性地震,塔身仍基本完好。
虢國墓地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靈寶函谷關
靈寶函谷關: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 靈寶函谷關
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著名的「出谷會師」「六國伐秦」「虢公敗戎」「西原大戰」的戰鼓在這里擂響。這里流傳著儈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等等,使這里彌漫著神奇的色彩。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如今,集古戰場與道教聖地於一體的函谷關,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旅遊熱點。
虢國博物館
虢國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靈寶鼎湖蘆葦盪
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閻鄉文東村北600米,總面積約1萬畝。此處地下泉涌,土肥水豐,地上草木叢生,蘆蘭瘋長,蛙鳴魚躍,鳥語花香,葦路縱橫,荷花婷婷,蒹葭蒼蒼,是一處理想的夢中綠園。這里水質清澈,水量充足,不受黃河水位影響,常年水深保持在1.0米左右,是整個黃河流域獨有的一塊面積最大的生態濕地蘆葦盪,在河南獨有,在全國罕見,號稱「黃河第一盪」、「西部白洋淀」。規劃建設成集生態、游樂、觀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區。
黃河三門峽大壩
黃河三門峽大壩: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它北鄰山西省,西鄰陝西省,被人 黃河三門峽大壩
們稱為豫西「金三角」。距市區30km的三門峽大壩,誕生於1957年,是我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E. 山西的本土文化、歷史名人、詩人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霍光、狄仁傑、畢士安、王瓊、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楊業、薛仁貴、狄青,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紀 信 (?——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
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霍 光 (?——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
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
張 敞 (?——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
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
郭 泰 (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 允 (137——192年),東漢末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
貂蟬,東漢並州郡(今忻州)人。
張 遼 (165——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
徐 晃 (?——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
賈 逵 (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
賈 充 (217——282),西晉大臣,字公閭,平陽襄陵(今襄汾)人。
賈南鳳(256——300),西晉惠帝皇後。平陽襄陵(今襄汾)人。
劉 淵 (?—— 310年),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興(今忻州市)匈奴貴族。
孫 盛,生卒年不詳。太原中都(今平遙)人。
郭 璞 (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人。
溫 嶠 (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今祁縣)人。
石 勒 (274——333),十六國時後趙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黨武鄉(分榆社縣北)人。
慧 遠 (334一416),東晉名僧,雁門樓煩(今寧武)人。
法 顯 (334——420),東晉名僧,平陽武陽(今臨汾)人。
王僧辯(?—— 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人。
斛律光(515——572),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王 通 (584——617),隋朝哲學家,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裴 矩 (?——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東汾陽(今萬榮縣西)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 寂 (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 士 (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 績 (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 紹 (?—— 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 勃 (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 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 炎 (?——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 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 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 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 維 (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 綸 (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 度 (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 注 (?—— 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郭崇韜(?—— 926年),五代時期後唐大將,字安時,代州雁門(今代縣)人。
安重誨(?—— 931),五代時後唐大臣。應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時後晉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劉知遠(895——948),五代時後漢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劉 崇(895——954),五代十國時北漢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劉知遠從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將領。太原人。先後在後唐、後晉、後周任職。
慕容延釗(913——969),五代後周及北宋大將。太原人。
呼延贊(?——1000年),並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膽有勇,性格剛強的著名武將。
畢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雲中(今大同)人。
楊延昭( 958——1014),北宋將領。本名延朗,楊業子,稱楊六郎。
楊文廣(?——1074),字仲容,太原人,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汾州介休人,進士出身。
狄 青 (1008—— 1061),字漢臣。汾州西河(今汾陽縣)人。
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
米 芾 (1051——1107),北宋書畫家。字元章,祖籍太原,遷居襄陽。
王 彥 (1090—— 1139),北宋上黨(今長治)人。
郭若虛,北宋畫家,太原人。
元好問(1190——1257年),金末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喬 吉 (約1280——1345),也稱喬吉甫,字夢符,冀寧路陽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戲曲理論家。
薩都剌(約1272——?),字天錫,號直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詩人,並擅長書畫,至今故宮還珍藏著他的兩幅名畫。
羅薛宣 (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代平陽府河津人。
喬 宇 (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號白岩,樂平(今山西昔陽)人。
王 瓊 (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太原人。
麻 貴,大同府右衛(今右玉縣)人。明代守邊抗倭將領之一。曾援助朝鮮抵抗日本侵擾,同朝鮮將領合力作戰,將日寇全部驅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陰(今山陰縣)人。
傅 山 (1607——1684),清初學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於成龍(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號於山,汾州府永寧州(今離石縣)人。
閻若璩(1636——1704),清朝考據學家。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
陳廷敬(1639——1712),字子端,號說岩,清代澤州(今晉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學者。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總裁官。
孫嘉淦(1682——1753),字錫公,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入。清代大臣,敢於直言爭辯,扶正祛邪,不畏權貴,處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辦官事如家事」,善於調查研究,權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興學育人、拯救女嬰等方面都有政績。
徐繼畲(1795——1873),字松龕,代州五台(令五台縣)人,清代大臣。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運動領導人。原名尚德,山西靜樂人。
石評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畢業於北京女高師。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穀人,早年經營錢庄。畢業於耶魯大學。
閻錫山(1886——1960),近代山西軍閥、國民黨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山西名將列表}
前秦:李牧
漢代:衛青、霍去病、關羽
北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代:尉遲恭、薛仁貴、張巡
宋代:李筠、王全斌、折從阮、呼延贊、楊家將、狄青、慕容延釗
清代:任舉、宋世傑
近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山西文人列表}
荀子、董狐、法顯、慧遠、曇鸞、王通、薛道衡、司空圖、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王翰、盧綸、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問、白樸、鄭光祖、羅貫中、傅 山、閻若璩、李殿林、劉大鵬、趙樹理
{山西政治強人列表}
前秦:趙衰、趙盾、祁奚
漢代:郅都、霍光、王允、常惠、爾朱榮
唐代:溫彥博、溫大雅、裴炎、楊國忠、狄仁傑、裴度
宋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清:王瓊、王家屏、栗毓美、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代:高君宇、閻錫山
{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胡服騎射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拓跋宏、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後趙皇帝石虎
後唐太祖李克用、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北漢末帝劉繼元
{山西美女列表}
漢代:衛子夫、貂嬋
兩晉:賈南風、衛夫人、婁昭君
隋唐:獨孤後、王皇後、武則天、楊玉環、虢國夫人
宋代:李三娘
近代:石評梅
望採納!
F. 三門峽一日游景點有什麼推薦的嗎
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推薦去盧氏城隍廟、虢國貴族墓地、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1、盧氏城隍廟
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間毀於戰亂之中。現存建築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間;左右香積廚各兩間;門前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
三門峽市在原來陝州公園的基礎上先後建成青龍壩、蒼龍壩、雙龍橋以及沿黃道路和綠化、景觀等工程,形成了一個連接三門峽市東、西兩區的自然生態區。
G. 河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河南旅遊景點推薦
河南好玩的景點有:
1、嵖岈山:
嵖岈山,又名玲瓏山、西遊仙山、嵖岈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開發於2004年,南距駐馬店市區40千米,佔地面積148平方千米嵖岈山系伏牛山東緣余脈,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相連,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分布其中,有峰、洞、棚、石等各類景點300多處。
2、老君山: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欒川縣縣城東南三千米處,八百里伏牛山脈的主峰,海拔2217米。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
3、清明上河園:
清明上河園是中國著名八朝古都河南開封的一座大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佔地600餘畝,坐落在開封城風光秀麗的龍亭湖西岸。
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於1998年10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古代一幅彌足珍貴的社會民俗生活長卷。
4、雲台山:
雲台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距距離焦作市區50公里,總面積280平方千米,是一處以太行山嶽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地貌景觀和歷史文化為內涵。
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於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景區。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百家岩、萬善寺等主要景點。
5、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H. 三門峽的傳統文化
河南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
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
相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位於長安、洛陽之間的陝州早受到影響,一時間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陽)講經,途經陝州,各寺主持、方丈聞訊跪道迎留講經。因其學問廣博,使聽者如醉如痴,當京都復旨催促,眾人才知誤了大事,連夜送高僧入京。時值正月,各寺僧眾百餘人,手持燈籠,隆重送別,引來不少群眾圍觀。佛教有一規矩,即見俗人便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可眾僧手提燈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為難之機,機靈和尚,從燈籠中取出燈碗來,放在頭上頂著,既能照明,又能騰出手來,高僧便口頌:「善哉!善哉!」眾皆效之。後來每逢正月,陝州城眾僧人便頂著碗燈,在城內講經數夜,招徠聽眾,光大佛門。久而久之,頂燈便在陝州城流傳下來。
「百佛頂燈」在元宵節前後表演,供群眾觀賞。
靈寶道情皮影
靈寶道情皮影的產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當地已熱熱鬧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地官宦人家或秀才、舉人自拉自唱,後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後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形式,並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民間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工藝清湛,富於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藝術風格的有盧氏剪紙、靈寶剪紙和陝縣大營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的主要分類:一是傳統題材,主要有蓮花葫蘆、葫蘆戲蓮、魚戲蓮、蝶戲蓮、葫蘆娃娃、開口石榴、百鳥朝鳳、蟲魚花鳥等圖案,主要體現的是遠古人民對生命的崇拜的藝術表現。
綳 口
綳口藝術是古代民間傳統的編織藝術。太平藝術的象徵,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戶家自願籌集,展覽後仍歸原主。綳口可以時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繼出現。它結構靈活,易於反映變化著的時代,是反映集中心願的民間傳統藝術。
「綳口」產生於澠池縣東南天池鎮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東天池村為與張村爭請「白衣奶奶神」將「白衣奶奶廟」的廟會移到本村舉辦,將春節期間的神綳彩門集中起來,吸收各家之長,統一設計,精心組織,結構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形似城樓的大彩門,立於村頭,這種集體本村文化藝術的大型彩門就叫「綳口」。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民間傳統游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縣東仁村,當地群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該燈同數千根木桿串連排一方陣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梁桿作為燈柱,插在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柱之間用松,柏樹枝裝飾成燈壁並占綴紙花。出入口處搭成彩門,觀燈從入口處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燈壁亂闖,很難找到出口,猶如走出迷宮,左右迴旋,妙趣橫生。
舞 蹈
三門峽市的民間舞蹈,以獅子舞、龍竹舞、旱船舞、高蹺舞為主,風格迥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純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傳統節會中表演,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嘮子,流傳於三門峽市盧氏界北一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二)界南花鼓 俗稱過街嘮子。這種舞在盧氏縣西南山區一帶比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異,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兒童。
(三)陝縣花鼓 流傳於三門峽市陝縣一帶故而得名。每逢燈節、廟會活動時,「花鼓」在社火隊伍中間進行表演。
(四)三條腿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在「墜子」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的演技,又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形式比高蹺、平垛、墜子演技高難,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力量。
(五)澠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於山西平陽,後流傳於澠池縣仁村鄉發科嶺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較簡單,演出場地不拘,街道、廣場、台上台下都可。
(六)陝縣棒棒鞭 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演出時,人數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義馬獅子舞 起源於三國,盛行於南北朝。解放初期,獅子舞的表演一般是為了婚娶、節慶等,人們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頂燈 又名和尚頂燈。起源於東漢早期。流行於黃河三門峽(古陝州路)一帶。
(九)亞武天鑼 流行於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一帶。
(十)澠池推小車 流傳於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一帶,由二人表演
社 火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均有社火活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娛樂性強。社火是一項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滑稽小品為一體的群眾性綜合藝術活動,內有高蹺、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鑼鼓等。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大鬧3天,俗稱「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壯年扮作騎士,騎頭系紅綢馬,沿社火路線往返跑三次,俗稱「擺青」。擺青後,正式出耍,隊形是馬隊(有地方稱「百馬」)前面開道,三眼銃兩面助威,鑼鼓彩旗方隊之後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前,中間是草垛(芯子),最後是墜子。香案、海螺、旱船隊伍少則幾百人,多達上千人。
(一)靈寶芯子 流傳於靈寶陽平鄉一帶。靈寶芯子分制竿與捏竿兩步。
(二)陝縣芯子 稱垛子,又稱背台。陝縣芯子是豫西地區民間舞蹈中比較古老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驚險的造型、優美的藝姿在社火隊的表演中別具特色。
(三)大營芯子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故而得名。墜子是在民間社火中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滑稽的壓軸節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觀眾,還可以用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上各種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
(四)陝縣跑馬舞 因流傳於陝縣一帶故而得名。該舞多於春節、元宵節喜慶時在廣場、街頭同獅子舞、墜子、旱船等節目一起表演。
(五)鶴蚌舞 起源於寓言「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濱區等地廣為流傳,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六)三門峽秧歌 流傳於三門峽市各縣(市)、區,是豫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一種是新興的民間舞,另一種是傳統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門峽市各縣(市)、區興起了新民間舞,它以民間舞蹈風格為基調,融入交誼舞、健美操、時裝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舉辦的「保險杯」老年秧歌舞比賽,各縣共12個代表隊參加決賽,人數近千人。
(七)盧氏社火 盧氏社火在演出時,隊形威嚴、整齊、形式壯觀。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馬。後面是旗隊,有旗牌和彩條旗,旗隊後面是四根一米多長的長銅號,其後是鑼鼓樂隊,再後就是:獅子、龍燈、旱船、背台、花鼓、竹馬、鶴蚌等節目同時表演,表演伴奏多為弦樂和打擊樂。盧氏社火從類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盧氏社火最常見的民間舞蹈是:獅子、龍燈、旱船、竹馬、十二象、背台、鶴蚌、抬垛等。
(八)靈寶社火 靈寶社火包括:高蹺、芯子、鑼鼓、倒騎驢、旱船、海螺、獅子、龍燈、推小車、大頭娃、探馬、後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蹺又分高(五尺)、低(三尺)兩種。靈寶市每個鄉、(鎮)都有社火隊,最具特點的是陽平鄉東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罵社火,通過挑鬥、嬉罵等各種形式來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
(九)陝縣社火 陝縣社火是三門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間游藝活動。其隊伍編排大致是:馬隊開道,規模最大的馬隊近百匹,人稱「百馬」;三眼銃放炮,震耳欲聾;旌旗先導,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接下來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先,平垛隊居中,墜子隊殿後,再後就是表演的各類節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馬舞、小車舞、九蓮燈等十餘個。
(十)義馬社火 義馬市社火的特點,是以工礦單位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節,義馬市組織有6個煤礦、3個大隊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社火隊,表演者一千多人,節目以獅子舞為主。
(十一)湖濱區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附近崖底鄉、交口鄉、會興鄉都要進城耍社火。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鄉耍社火的人數逐年增多,規模越來越大,節目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發展。除了傳統的民間舞蹈如旱船、龍燈、獅子、騎驢、鶴蚌舞、秧歌舞等節目外,崖底鄉向陽村的大型民間舞蹈「百佛頂燈」更是馳名中外,在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曾取得優異成績,被譽為「中華一絕」。
I. 三門峽的歷史背景
歷史 背景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