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為什麼簡稱閩
福建閩字來源。"史記″和"吳越春秋″里"閩″因東南門周易八卦方位為蛇,蛇在門中為閩,這就是閩之來源。春秋時,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導的。"閩″字包含至高的道家文化,內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諱的龍自居。古文龍蛇同歸蟲類,東南門是龍蛇之地,龍在門中也是閩。吳越同處閩地,吳閩是以龍自居,最後滅亡,此閩歸越。公元前537年—前496年,春秋戰國時,吳王闔閭曰"欲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無獨有偶,越國君臣也有類似想法。越大夫范全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立蛇門,蛇在門中為閩,立閩以制敵國,這就是閩越的開始。春秋時越國,就是福州的閩。春秋時會稽〔今紹興〕和福州本為一地。非越之旁支。福州就是大越之國,閩也。古稱閩越國。蛇在門中,就是"閩″。閩,東南越,蛇門」。從戰國開始越國首都已遷住福建福州古稱閩中。古越地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之越地,戰國前福州古七閩之首都,福州因位處東南之中,也是七閩之中,故自古稱閩中,閩中是福州專用詞。 七閩周朝服國之數,戰國前,古七閩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地,連綿數千里之河山,原七閩之故土。
2. 福建為什麼稱為「閩」
古代福建滿山都是華南虎,華南虎又被稱為廈門虎。福建廈門現在還有很多以虎命名的路和山,比如虎園路、虎仔山路、龍虎山路、虎嶼路、虎侖山、龍虎山、虎溪、虎頭礁、石虎礁等。虎就是大蟲,這應該也是福建稱為「閩」的由來之一吧。
3. 福建都有什麼閩
五閩:閩北 閩南 閩西 閩東 閩中
八閩: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具體原因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4. 作為福建人面對外國人你會怎樣宣傳閩南
對外國人宣傳閩南,最關鍵的還是要宣傳閩南的文化。
因為閩南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
5. 福建為什麼簡稱閩啊
戰國後期,越王勾踐後裔就來到福建境內,與當地居民組合成新的部族,稱為閩越族。唐朝後,王審知被封為閩王,福建稱為閩王國。這之後,福建就簡稱為閩。
6. 福建簡稱「閩」字的由來
“閩”這個字的起源就是遠古時期生活在福建一帶的閩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習慣於將蛇稱之為大蟲,於是便有了門中有蟲的“閩”字。在還未實現統一的先秦時期,南方沿海一帶生活著諸多部落,這些部落被統稱為百越。這百越之中有一個閩越族,這個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現在的福建。福建一帶多山地,所以蛇蟲比較多,故而閩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圖騰便是蛇。
關於福建省的簡稱“閩”這一字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後這一字便與福建結下了不解的淵源。福建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不少與蛇有關的風俗習慣,比如說供奉著蛇神的蛇王宮廟。除此之外,福建人還將對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閩劇之中,名為《花鳥記》的閩劇就是根據蛇郎君這一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的。
7. 福建為什麼簡稱閩,而又什麼叫做福建
「閩」系福建省的簡稱,最早出現於周朝,距今已2000多年。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閩,為東南越蛇神。」福建自古多蛇,居住於福建的古代氏族把蛇奉為圖騰,作為崇拜的偶像。故秦始皇設都時,改「東越」為「閩」。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後升建州為建寧府。一府五州二軍,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 唐開元13年(公元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為福州都督府,第一次出現「福州」。開元21年(公元733年),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同福州都督府並存。這就首次出現「福建」之名。
8. 福建「閩」的由來是什麼
很多人對福建為何稱「七閩」「八閩」不甚了解,據我目前手頭掌握的資料,對閩、七閩、八閩與福建的由來寫成此文,以饗讀者。
福建始稱「閩」。漢代許慎編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見福建古時是因多蛇,當地氏族以蛇作為圖騰崇拜而被稱為「閩」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和漳州、長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風俗。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上古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西漢的劉歆認為,《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為夏禹、伯益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都是持這種看法。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也稱:「禹平水土,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著《山海經》。」
也有人認為「閩」的出處見於《周禮》中的《夏官·職方氏》。
從「七閩」到「八閩」的演變
「七閩」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東漢鄭玄註:「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
「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間,宋真宗趙恆賜給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詩中就有「七閩山水多靈秀」之句,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一詩中寫道:「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還在《處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一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八閩」之稱始於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劍州和興化、邵武兩軍,共六州兩軍。由於州、軍同級,到南宋時便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最早稱福建為「八閩」的當屬南宋狀元、樂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學者朱熹。王十朋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時,曾在州屬衙門題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閩清白岩山題刻了「八閩岳祖」四個大字。不過到南宋末,一些史書仍沿用舊稱「七閩」,未稱「八閩」。「八閩」尚未取代「七閩」,而是交叉使用。「八閩」完全取代「七閩」,應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閩江簡稱「閩」
旅遊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紹福建的書開篇第一句話便說,福建因閩江是省內最大河流,故簡稱「閩」。據我所知,持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就連《辭海》對「閩」字的解釋,也有福建「一說因境內最大河流閩江得名。」其實,福建是先有「閩」後有福建,先有福建後有閩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時就稱「閩」,周朝時又稱「七閩」。「閩」的出現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福建之稱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在閩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相當軍區長官),並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起初專管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轄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等,取代了道一級,變成了地方最高長官。福建之稱至今已有1273年了。
閩江之稱到宋代尚未見史書記載。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師孟建道山亭時,曾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了一篇《道山亭記》。曾鞏在這篇記中說:「福州府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齣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可見此時的閩江仍稱「長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晉江人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成書時,書中載:「今城東南地勢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這時的閩江還是叫「大江」。
閩江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當屬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書中記載:「閩江源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晉江人何喬遠編撰的《閩書》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黃仲昭的記載。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黃仲昭和何喬遠兩人都誤將浙江的龍泉作為閩江的源頭。其實,閩江的源頭是在今我省的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閩江之稱出現在史書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稱的最早記載遲了757年,比「閩」的記載至少遲了3000多年。
9. 福建為什麼叫「閩」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先秦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
福建自古稱「閩」,「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並不把它歸為「門」部,卻歸之「蟲」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
這里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 蛇 解,即家門供奉蛇的氏族,閩越人圖騰為蛇。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
(9)福建宣傳閩擴展閱讀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
七閩指遠古時期生活在在今福建省和廣東潮汕地區的閩越部落。後來延伸出建寧、福寧、邵武、福州、漳州、泉州、汀州、興化、延平、龍岩為十閩,即今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