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省南樂縣民政局什麼時候給退伍軍人照相
河南省南樂縣民政局什麼時候給退伍軍人照相?那你有等民政局的通知就可以了
② 南樂美麗的.西湖作文400字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宋朝詩人范成大描寫西湖荷花的詩。每當夏季來臨,輕風拂來,那荷葉便搖搖曳曳,婀娜多姿,給人美的享受。「麴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一,夏日在西湖觀賞荷花,意味無窮,愜意非常。 在「花港觀魚」你可以領略「花著魚身魚嘬花」的詩情畫意。 「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都在白堤上,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過刺史,對西湖進行過治理,後人為紀念他,稱為白堤。白居易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的就是此堤。「平湖秋月」三面臨水,樓前水面築平台,每當中秋月夜,湖平如鏡,清輝萬頃,可坐平台賞月品茶,興趣無窮。「斷橋殘雪」在白堤東端,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和許仙就在此斷橋相會。 「三潭印月」在湖心亭南,是一處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勝境。月夜泛舟,可見「月光映潭,影分為三」,三潭印月名出於此。 南山路向東行,不遠有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古剎之一,傳說濟公在此修行。「南屏晚鍾」碑亭在凈慈寺前,寺里有銅鍾,鍾聲洪亮悠遠,數里可聞。以前有首歌:「南屏晚鍾,隨風飄送……」寫的可能就是這里。 在凈慈寺前的雷鋒山上原有雷鋒塔,已於1924年倒塌,留有「雷鋒夕照」景名。 在洪春橋畔可見「雙峰插雲」碑亭。在雲霧繚繞之際,從此亭遠眺南、北兩高峰,雙插雲端,氣象萬千。 冬天西湖也並不寂寞,一片片迎寒怒放的梅花競相開放,繁花簇擁,層層疊疊,雲蒸霞蔚,如霞光耀眼,極富火熱的青春氣息,輕風拂過, 一片香海。尤如一位熱情奔放朝氣溢發的青春少女。 美麗的西湖曾引來無數名人、英雄。唐代以來,名臣李泌、詩人白居易、文學家蘇東坡在此為官;北宋的詩人林和靖在此隱居,植梅放鶴,有「梅妻鶴子」之說;家戶喻曉充滿智慧的濟公,書畫家李叔同都在此修過行;民族英雄岳飛長眠於此和大奸臣秦檜也埋在這里,在地下還是一對對頭。 西湖美!游西湖可享受「人間天堂」之樂。
③ 南樂三娘子台
三娘子台位於河南省南樂縣西北13公里衛河西岸的邵庄村南。為一不規則形高台地,台地上舊有三娘子廟和九天玄女殿,松柏成蔭,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七日(三娘子的生日和忌日)有廟會。後殿廡因年久失修,加之兵火水災,坍塌無存,僅留高台地,因此廟會移至邵庄村內。1980年修衛河大橋,高台地被鏟平,百姓於西北側衛河大堤上仍行祭祀。 北宋年間,黃河經常泛濫,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淹沒了大片的良田,沖跨了無數房屋。黃河兩岸的人民因此背井離鄉,受盡了苦難。當時人們把黃河比作兇猛殘暴的虎狼。官府借故搜刮民財,耗資百萬,年年治水,年年受災。後來就下令在黃河兩岸,每隔三里設一護堤官,分段防守,誰管轄的那段堤岸決口,就治誰的罪。 當時,今邵庄一帶正是黃河流經之地,守護這一段的護堤官有三個女兒,個個長的仙女一般。尤其是三女兒年少志高,聰明賢惠,勇敢果斷,人稱三娘子。三娘子自幼生活在黃河岸邊,她經常隨父母在躲避水患而顛沛流離。就在前沒幾年,母親和剛滿周歲的弟弟又被黃水奪去了生命,父親過於悲憤,也差點沒跳河自盡。因此,三娘子深知黃河為害之甚,她恨黃河。父親當了護堤官後,她更知父親身上擔子重了,處處體貼父親。每逢夏秋雨季,她一天三頓給父親送水送飯,夜晚她還提著燈籠,伴隨父親在堤上來回巡視。看到民工們在狂風暴雨中,冒著生命危險,與驚濤駭浪搏鬥,她心裡既擔心又敬佩。
有一年九月,已經秋高氣爽,父親懸了幾個月的心才說要落到肚子里,可暴雨象天上的銀河決了口一樣,嘩嘩嘩地下了三天三夜。黃河水如脫韁的野馬,橫沖直闖。民工們日夜備戰,加高大堤,已經累的精疲力盡,雨仍下個不停,河水漲了又漲。突然一個巨浪打來,新築的堤岸被沖開一個大口子,河水咆哮著,奔騰著湧出來。扔進去的石頭、土袋很快被沖走了,口子越來越大,民工們惦記家中的妻兒老小,一時間人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這時,只見三娘子抱著一根木樁跳入水中,她還沒站穩時,一個浪頭打來,差點沒把她打倒,她扶著木樁頑強地屹立激流之中,又一個巨浪把三娘子吞沒了……三娘子的行為激勵了大家,啟發了大家。於是人們就在決口兩邊栽下了兩根木樁,中間拉起了一根粗繩,民工們順繩下水,很快站成兩道人牆,緊接著打樁,填土……終於堵住了決口。 三娘子獻出了自己寶貴青春,她捨生忘死的美德永遠留在南樂人民心中。為了懷念她,在她獻身的地方,築起了一個高台,人們期望能站在台上,看到三娘子重返人間的身影。台上建三娘子廟,紅垣金頂,周圍廣植松柏,一年四季長青。每逢三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七日(三娘子生死日)四方群眾手捧鮮花、食品,雲集三娘子台。後來形成定期廟會。近年廟會雖移入邵庄街里,但買賣之餘,人們都還不忘到三娘子台去看看。因此,每逢廟會或過年過節,這里總是人山人海,鞭炮不斷。
④ 南樂縣城內拆遷一般是怎樣補償的
一平方換三平方,吉祥花園對面就是這樣要求的
⑤ 儼然成了家鄉的一張名片,成名後的岳雲鵬為家鄉究竟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岳雲鵬在出名之後利用自己的名氣帶動了家鄉的經濟發展。他的家鄉從原來的貧困村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過去參觀。
籌建愛心食堂。岳雲鵬曾經的小學條件非常簡陋,有很多孩子他們中午去食堂因為沒有很多地方吃飯,所以只能站著吃,每一餐吃的飯也都比較簡單。學校就找到了岳雲鵬希望他能發動自己的力量,資助一下自己曾經的小學。岳雲鵬聽到這件事情之後沒有猶豫直接答應了,他自己拿出了20萬元來資助曾經的學校,同時也呼籲他的粉絲們和他一起捐款。現在已經直接籌集了30多萬的款項,在學校裡面建築了一個愛心食堂,幫助很多曾經吃不上飯的孩子能夠吃的上飯,安心在學校上學。
⑥ 蒼頡的墳墓是在濮陽南樂嗎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後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跡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跡。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跡,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里,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里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倉頡墓的比較和鑒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志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前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葯,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葯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鑒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多方籌資數百萬元,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來自河南省內外的各界嘉賓一萬餘人親臨盛典,同拜先祖。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游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游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
⑦ 南樂老實驗學校怎麼樣
南樂縣實驗高中已歷經十一年風雨兼程的發展,奠定了本地區較高的聲譽影響,連年被市教育局評為「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被市政府命名為「全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市級示範性高中」等,先後被評為「國家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市規范化學校」,「市教學質量先進單位」。高考升學年年上台階,深得師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學校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以「創名校、塑名師、育名生」為目標,以「成人、成才、成功」為教育理念,以「創新、超越、和諧、求實」為校訓。團結帶領全體教職工勵精圖治、克難攻堅,已在南樂打下了一片自己的教育天地,積累了雄厚的辦學實力。
⑧ 北京到南樂大巴車禍視頻
7--8個小時。
駕車路線:全程約573.7公里 起點:北京市 1.北京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北方向出發,沿正義路行駛370米,稍向左轉 2) 行駛3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東長安街 3) 沿東長安街行駛940米,直行進入西長安街 4) 沿西長安街行駛1.9公里,。
⑨ 南樂喬崇町歷史名人
倉頡——漢字的創造者,今河南南樂人;
一行——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
鐵瑛(1916~ ),原名任鴻讓,縣西百尺村人,曾任浙江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兼省軍區第一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郭獻瑞(1913~ ),名珍,字獻瑞,縣東夏庄村人,曾任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擅長書法,行書道勁雋秀,為世人稱道;
韓克華(1919~ ),原名韓世朝,字惠卿,梁村鄉張庄人,曾當選為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代表,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國家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遊協會會長等職;
端木夢錫(1899~ ),名九齡,縣城南後街人,中國著名國畫家。
端木慶順 是世紀老人我國著名國畫家端木夢錫之孫、繼承人。1964年出生於河南南樂。現為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文人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濮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濮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倉頡書畫院常務院長,端木夢錫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被授予「中華書畫藝術家」、「當代中華文人書畫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其作品被錄入多部書畫集和《中國當代文人書畫精品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