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家鄉定遠作文700字
我的家鄉定遠
定遠,沒有江南的小橋流水,也沒有北京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然而,它卻是我心中的一片聖土。
定遠的鄉村是和諧的。
朝陽緩緩從東方升起,把它的溫暖與光明撒向大地。大地上,沾著露珠盛開的花朵,古樸的家家小屋,院里掃地的老公公,共同構建成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
家家小院里,刷刷掃地的音符從這一家飄到了另一家,伴著廚房裡女主人忙碌的的身影,一陣陣鈑香彌漫在清閑的空氣中;遠處朦朦朧朧傳來錘棒敲打衣服的節奏,與院內洗衣服聲彼此起和;院外石子路上,背著孩子迎著朝陽向學校出發,歡樂的笑聲在空氣中振盪。
定遠的城市是熱鬧的。
漸漸西落的夕陽,收起了它的朝氣。在夕陽余輝籠罩下的定遠顯得更加熱鬧。
定城雖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也不失熱鬧。寬闊的柏油馬路上人來車往,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在公路上穿梭,路旁的香樟樹在風中擺著它的枝葉。街旁,琳琅滿目的商品被陳列在裝飾逛街的商店中,挎著包,穿著皮衣的人們在其中挑選著自己滿意的貨品。中小學生結伴在書店中暢游。當夕陽收起它最後一縷光暉,路旁的路燈接替了它的工作,穿梭的汽車就是一條流動的光帶。遠處霓虹燈在不停地閃爍,廣場上載歌載舞的老人,炫耀車技的青年,悠閑散步的中年人,都融入定遠熱鬧的生活。
和諧與熱鬧相互融合的定遠,是我的家鄉,是我所熱愛的一片樂土。
B. 定遠縣有哪些媒體
定遠縣電視台
C. 為什麼說安徽定遠縣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城呢
除此之外定遠的經濟發展很出色,在滁州這么多區域裡面,排名處於第三的位置。等到後期這條高鐵通車後,還能更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讓它的經濟總量變得越來越好,甚至還有可能撤縣立市。它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境內可以觀賞到很多的美景,比如定遠古城和朗峰湖等,這些都是不錯的去處,值得前往過去留下足跡。對於安徽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城,未來有望撤縣立市,將迎來300億高鐵項目,不知你看完後有什麼想法呢?是否期待早日開通?
D. 定遠縣的由來和古今變遷
據《太平寰宇記》卷128濠州定遠縣:「梁天監三年(504年),土人祭豐據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縣之得名以此。
歷史沿革:
定遠在三國屬魏揚州淮南郡(治今合肥市)西曲陽縣。西晉初恢復東城、陰陵二縣制,和西曲陽同屬楊州淮南郡(均治今壽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602年)改廣安郡為臨濠縣,屬濠州,隋煬帝改濠州為鍾離郡臨濠縣(治東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鍾離郡臨濠縣為濠州定遠縣;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縣治遷移今地—定城鎮。
五代十國時,先屬楊行密割據地區;後屬南唐。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升定遠縣為定遠年。後周顯德三年(957年)復歸後周。
北宋時,先屬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
永樂元年(1403年)元月,屬南京鳳陽府。南明時,屬鳳壽鎮。
清初屬江南省;乾隆二十年(1755年)屬安徽省鳳款六泗道鳳陽府。
介紹:
定遠縣,位於江淮中部,安徽省東部。定遠南依合肥,西鄰淮南,北連蚌埠,東接滁州。近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遠融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定遠總面積2998 平方公里,轄16鎮6鄉,是皖東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縣。
定遠古有"境連八邑,衢通九省"之譽,現仍為中國南北要沖。京滬高速鐵路、淮南鐵路貫穿境內,京台高速公路橫跨境內。
E. 定遠縣最有名的歷史人物
定遠縣最有名的歷史人物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另外還有一些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如東吳名將魯肅,南宋名相董槐,明初丞相胡惟庸等。
F. 定遠特色小吃有哪些(要小有名氣的)
1.人民路保險公司巷子里,那一對做「點點糕」的老夫妻,從上幼兒園時開始吃,上中學時老夫妻出來就少了,隨著糧食漲價,「點點糕」也是每見一次,價格就漲一次。最後一次吃,是五毛錢一個,好像是去年過年,聽老媽說,前一陣子,她又看見了一次那個老奶奶出來擺攤子了,年紀確實大了。話說回來,她家的點點糕還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在蕪湖也見過類似的糕點,小木罐,糯米,黑芝麻或者是白糖,就是沒有他家夾紅糖的好吃,做得又大又結實。就像每到中秋節,外婆總會自己為我們做小餅,用紅糖芝麻做餡料,就是比用白糖芝麻做餡料要香得多。
2 餛飩。(1)茆家餛飩,老爸好吃,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會騎著自行車帶我到老郵電局樓下吃他家的餛飩,邊吃還邊要兩塊夾雞蛋的油酥饃。東大街的水泥路還沒有修時,那一塊的小吃是很繁榮的。後來,修路了,他家的餛飩只能在百貨大樓前賣手工餃子,餛飩的地方看見了。上中學時,在太平洋後面的大排檔看見了茆家餛飩,這時已經改成了茆家飯店,再要單獨買餛飩,就很不樂意了,他家的餛飩好像也是第一個漲到一塊五的。(2)保險公司,兄弟餛飩,這家的餛飩也不錯,以前是兩個兄弟一起開的,老二特別會說,後來兄弟分家,老大就跑到紫竹巷口賣餛飩了,老二還繼續在蝴蝶巷裡做。這家貌似也是我吃的最多的一家。(3)華麗飯店餛飩,說到華麗飯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哪,其實就是**大隊對面,現在搞成了卡拉OK。上中學時,華麗飯店和水利局的一幫阿姨在那兒開了個餛飩攤子,用的是大骨頭熬的餛飩湯,因為有一位和我爸是同學,每次我去吃的時候,還能有幸盛到一些帶肉的小骨頭,那個感覺,真是實惠啊。不過,阿姨們就幹了很短時間。以後我也出外上學了。
3 燒餅。定遠最地道的燒餅,應該是那種好長條的咸燒餅,兩頭尖尖的,中間還擰了幾股大麻花,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燒餅是越做越薄,像大紙一樣。比較喜歡吃的是紫竹巷口老楊家的燒餅,做得比較厚實,蔥花,芝麻也比較足,一開始是3毛,後來漲到了5毛,中間消失了幾年,不過上回回家時,他們家又出攤了,攤子挪到了馬路對面,味道還是很正宗。這兩年,在東大街甜食店附近也開了個燒餅店,可能是因為家裡的燒餅店越來越少了,這家攤子的生意可以說是爆好,可惜他家做燒餅的時間太長,有時一爐要等半個小時,十分考驗爾等的耐心,買起來總覺得不爽。
附加:說到燒餅,和其類似的小吃,定遠也不間斷地出現過幾個熱門食品,比較長壽的就是定遠的油酥饃啦。味道還真不錯,東大街和北門郵電局都有賣,個人覺得是配餛飩的最好食品,哈哈。再有就是油饃,上中學時最熱門,一時間開了好多家,小的五毛錢兩塊,大的五毛錢一塊,一中南門那還有一家是配著牛肉湯賣的,那會子生意一等一的興隆,雖然很不幹凈,吼吼。現在賣油饃的就不多了,蝴蝶巷口,彩蝶軒旁邊有一家,一直賣了不少年,生意還不錯,北門郵政局門口好像還有一家。還有就是千層餅,配上蔥花很穌,現在蝴蝶巷口還有一家再做,其他地方應該也有,這個比較常見,和饅頭差不多。定遠比較有特色是吊爐餅,現年好像都看不見了,小時候不喜歡吃,覺得和大饃一樣,沒有味道,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泡泡的,沒有油,配點鹵菜,還是很香的。前年好像滿國風行土家燒餅,定遠也不例外,不過這玩意壽命太短,只能是吃個新鮮,現在只有太平洋東門有賣的了。說到包子,不能不提華麗飯店下面那家包子店,許多家住北門的同學應該都吃過他家的早點,老闆很勤快,有生意頭腦,包子各色餡子都有,口感不錯,沙湯,豆漿,稀飯也是種類繁多,現在不知道個開了。
4 拉糊湯。原料有什麼?千張,海帶,麵筋。。。很糊,很糊,哈哈。現在貌似是沒有了。以前最正宗的是公安局對面的一家,那種大大的銅的盛拉糊湯的容器,怎麼形容呢,我也說不好,是大壺吧,壺嘴長長的,把壺嘴一傾,一碗冒著呼呼熱氣的拉糊湯就傾瀉而出,特別適合冬天吃,再配上幾塊糯米做的糍糕或是炸的油條,很懷念呀。老爸也在家做過,比較稀,材料不足,沒有感覺。
5 大救駕。來源於明帝朱元璋的一個傳說。爐橋的特產,圓圓的,很多層,裡面還有紅綠絲,很有質感的千層餅。這個在街上賣得很少,以前爐橋的親戚逢年過節總會帶些來。爺爺家有小煤爐,再搞個鍋,裡面放上油,他就一個人搬個板凳坐在那慢慢的炸,因為是很多層嘛,所以要慢慢炸透,這玩意是甜的,和月餅一樣,不能吃過,吃兩個就會覺得膩人。說到爐橋特色,迎賓路上賣爐橋小吃的小飯店比較多,有特色的就是小刀面和雞絲面,吃的時候再配上一個小蔥拌豆腐,很優哉哦,我和我爺爺都有同感。
6 糖稀。芋頭糖稀,小時候的最愛,我是甜食一族,55555~以前一中後巷子里有個通往實小的捷徑,要經過一戶賣小食品的人家。在那旁邊有一個賣糖稀的老頭,一個小椅子,上面擺著一些小孩子吃的玩意,還有小卡片,再有就是那罐子讓我垂涎三尺的糖稀了,給五分錢,他就會用木頭小棒攪一團給你,不稀不稠,剛剛夠掛住,買一個含在嘴裡,我就高高興興去上學了。那時每逢過年,外婆有時也會用大草鍋給我們熬點糖稀,沒有木棍子,我們就用木筷子攪,邊吃邊玩,童年啊,就是這樣。後來在太平洋那,碰到過年,偶爾也會有些民間藝人出來擺攤,他們的糖稀花樣要有很多,和捏麵人一樣,可以做造型,做得最多的,就是大肚子的老鼠和圓乎乎的兔子,買一個舉在手裡,根本捨不得吃,再一個,被人捏來捏去的也沒了吃的慾望,索性就一路看著。
7 麻辣燙。定遠的麻辣燙和我吃其他地方的不一樣,一鍋端。外地的不少地方都是把蔬菜,豆製品什麼的一串串用竹簽串好,顧客自選,價錢等燙好時一齊算。定遠好像一直都是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好在價錢也算公道。最早的麻辣燙貌似是開在人武部門口書報亭後面的那個小門面,窄窄的,兩邊還有鏡子,下面就是兩排長夭夭的桌子,一塊錢一碗,放學後經常去吃,人武部大排檔靠北邊,有一家的蘸醬味道特別好,有時就是為了吃醬,跑去炸兩塊年糕,還有一次和老闆娘開玩笑說,乾脆送我點醬好了。年糕配麻辣燙,多加點辣椒,還八錯。後來那家不做了,現在好像就廣場上和蝴蝶巷有了吧?去吃了兩次,記不得了。
8 定遠小吃(1) 7樓說的娃娃魚我也有印象,那時咱們的戚繼光大爺還毅然屹立在汽車站的廣場上,廣場的一圈圍了不少燒烤,和釀皮,米線攤子。娃娃魚就是其中一家,對著人民路口,吃的次數不多,肉津津的,很有嚼頭。太平洋那是有家貴妃釀皮,貌似是黑色的那種,我對這個不是很垂涎,所以吃的次數都不多,不過那家應該是這種小吃里比較好吃的了。
9 說到甜食店,我來介紹一個鼻祖,那就是糧食局的甜食店,就在現在五穀山莊的旁邊,隔了一個大門,那時我還在上幼兒園,我對於冷飲的最早記憶都是在那灌上的。因為家住在旁邊,那時傍晚,老爸經常會擰個熱水瓶帶著我去甜食店裡打一瓶果汁,記不得多少錢了,只記得甜食店裡日光燈管是彩色的,裡面很涼快,門口還掛了個黑板,上面寫著「今日供應」的冷飲,裡面有小赤豆,雙色雪糕,還有我頭一次知道的「三明治」,不僅如此,還有櫻桃等做成的一碗碗冷飲,好懷念啊,後來的甜食店好像就都不是這樣的感覺了。再後來,三招附近還開過兩家,時間都很短。太平洋原來有兩家甜食店,現在一家由當初的兼賣彩票改成了名副其實的彩票店,另外一家就是馬路對面路人皆知的那個甜食店了,記得店門上貼的宣傳字很有意思,老闆娘長得不錯,白白凈凈的,頗有點「甜食店西施」的感覺。這家生意做得很長久,加上地段好,一直是門庭若市,成了咱們年輕人聚會的不二場所,不過時間長了,這家也老不裝修,裡面的味道確實不好聞。在他家,比較經典的是八寶粥,偶們經常會要個冰葡萄,冰黃桃,或是酸奶,坐上一回子聊聊天,老闆收錢那是很積極的。要說還有沒有甜食店,有,不過現在也不在了,那就是「男孩女孩」服裝店老闆以前嘗試開的甜食店,一開始在曾經的百姓人家對面,後來挪到了蝴蝶巷裡面,也就是現在那個麻辣燙店,我們那會子常去吃兩個冰淇淋球,或者是喝杯香蕉奶昔,掌櫃的態度那是很好的,二建公司加油站旁邊也開過一家,可惜這些都是一個夏天的時間就消失了,那個夏天裡好像冷飲很吃香,人民路工行前面的紅房子旁邊到晚上也有人在那兒擺攤子賣刨冰,還有雪花乳酪,在上面灑點葡萄乾,山楂和碎花生,引得我經常晚上曠課,跑去消遣一碗。至於還有沒有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10九里香包子店。說到糧食局,我就想到了這個老包子店,九里香包子店,早上賣早點,中午做飯店,晚上會在門口擺個攤子賣白饅頭。店裡還是老式國營食品店的感覺,陳舊的筷籠,買包子豆漿要先買票,遞到櫃台裡面,再等。一個個大圓桌,吃起來到是很寬敞,對那裡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大碗一大碗的豆漿了,味道很純很正,加點糖,甜絲絲的。
11 曲陽旅社門口的炸麵包。上小學時,曲陽旅社附近很紅火,記得那兒有畫像的,有時什麼怪胎奇蛇的展覽也在裡面舉行,伸頭一看,黑漆嘛嗚的,那種糝人的感覺到現在還有印象,到了夏天,還辦一些書畫培訓班。言歸正傳,上小學時,旅社門口有外地人過來賣炸麵包,7毛一支,用木棍串著,裡面還能夾些豆沙或是一根咸香腸,每每路過那裡,總是被那陣香味吸引,纏著媽媽要一個。(確實不是個好小孩)旅社沒拆之前,還有一家店在那裡炸龍蝦,隨著旅社的消失,一切都化為回憶了。
12 百姓人家。上中學時定遠最熱門的快餐店。位置又好,毗鄰一中。裡面那可以說是「八方美食,應有盡有」啊,西式麵包和煎炸快餐,涼拌菜餚,各式糕點面點,炒飯,套餐,自點小炒,還有火鍋店中店,各式電玩也比較有意思,幾乎每個定遠人都去過,而且是第一次有了刷卡消費的感受。其實要說有多好吃,好像還真算不上,但他確實比較適合我們年輕人,點的最多的好像是那裡的咖喱炒飯,西班牙炒飯,確實貢獻給老闆不少錢呀。百姓人家是迄今為止,定遠最大的快餐店,後來,店面漸漸小了,由於店面太大,通風跟不上,裡面味道也不太好,總覺得有些擦不掉的油膩。後來,百姓人家的老闆因為車禍不幸身亡,這家快餐店也封存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當時緊隨它開的,還有糧食局對面,定遠大酒店老闆開的一家快餐店,樣式差不多,不久也關門了。
G. 安徽定遠 我的家鄉
這是必須的! 哥在定遠19年了 沒有離開過一天! 怎麼樣 忠誠吧 呵呵 頂你
H. 定遠縣的傳統文化
藕塘民俗文化節:據明嘉靖年間所修《定遠縣志》記載,東漢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廟中。當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侶授其學業,子伯後官至楚國丞相,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廟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金身並立塔為志。四鄉八里村民紛紛拜謁,祈禱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後來便漸漸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廟會,世人秉承遺風,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廟會至今已延續近2000年。2012年定遠縣委、縣政府將其升格為民俗文化節。
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節: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
能仁廟會:元朝末年,蘇州民女和玉鳳(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義俠鄧九公,劫富濟貧,聞名天下。大明永樂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為遠近香客進香拜佛的聖地。特別是二月初八這一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紛紛來到能仁寺燒香拜佛,敲鑼打鼓、玩燈。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 蘭花燈:也稱《扭蘭花》,泛稱《花鼓燈》,流行於全縣境內。舞蹈中有「蘭花」4至6人,「韃子」、「岔傘」各1人,皆為男角。「蘭花」上穿紅,下著綠,頭扎紅色綢球,綢帶披垂兩旁,腦後梳獨辮,雙手持紅巾,打扮俊俏;「岔傘」上穿鑲綠邊對襟白褂,下穿紅色彩褲,頭扎紅巾,手持岔傘;「韃子」上穿淡黃大襟便衣,袖口鑲紅邊,外穿翻毛皮襖,頭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馬褲,足蹬黑色長筒馬靴,手拿芭蕉扇。《蘭花燈》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相傳在元朝以前,定遠境內就有《蘭花燈》班子,不過那時只有「蘭花」和「岔傘」,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不準玩燈,所以,那時「蘭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戰爭時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據地,逢年過節和開慶功大會,人民群眾自發地掀起玩《蘭花燈》的熱潮,老百姓、政府幹部、新四軍官兵都參加扭跳,並在唱詞上賦予新的內容。建國後,人民又自發地將男扮女裝的「蘭花」改為女性扮演,每逢佳節,都有好幾班,甚至幾十班《蘭花燈》爭相表演,在鑼鼓伴奏中,且歌且舞,藉以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獅子舞:流行在站崗、東興、九梓一帶,表現勞動人民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精神。
龍舞:流行於倉鎮、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們舞龍祈雨,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春佳節舞龍燈,常表達農民喜悅心情和祁求神龍福佑來年國泰民安。
花車、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紙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頭漁翁撐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樂聲中,見風采柳,邊歌邊舞,十分活躍。
其他還有花挑、蚌舞、跑驢、大頭和尚戲柳翠、五馬破曹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定遠境內流行的曲種有大鼓、琴書、評書、快板書、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書。
解放前,曲藝藝人沒有固定演出場地,沒有組織,各自拜師求藝。在農村集鎮和廟會上設攤演唱,有時也到大的自然村莊或富裕人家說唱。解放初,縣文化部門設立流動藝人管理組,管理曲藝隊伍。1956年,縣成立曲藝協會。至1960年,曲藝協會會員由解放初期的30人發展到67人。每個會員發一枚金屬會員證章和一張會員證書,按月繳納會費,憑證在縣內外流動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間,曲藝協會被迫解散,曲藝藝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復說唱活動。1978年10月恢復定遠曲藝協會,對全縣167名曲藝人員進行考核,擇優吸收69名藝人入會。為加強管理,制定了新的《協會章程》和《演唱守則》。1979年2月22日,縣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藝管理小組。80—90年代,農村曲藝活動逐漸減少,曲藝組織名存實亡。
定遠曲藝藝人大部分識字不多,沒有定型曲目,說唱內容較亂。為此,縣文化館曾幫助曲藝協會對《楊家將》、《瓦崗寨》、《包公陳州放糧》、《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等新、老書篇,進行加工、改編,並多次參加省、地曲藝會演。
定遠曲藝分南北兩大派,南派以李學聖為首,使用木質搭板,以大鼓為主。北派以王家珍為首,使用金屬鋼板,以琴書為主。較有影響的曲藝藝人有甘華福、劉正先,後被調入省曲藝團工作。此外還有琴書藝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陳慶余(盲人),大鼓藝人龐玉芳等。龐玉芳熔南北兩派大鼓藝術於一身,演唱時繪聲繪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一)鼓書鼓書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執鼓槌,一手執搭板或鴛鴦板,邊槌,邊打板,邊唱,邊說,夾唱夾敘,韻味很濃,十分動聽。
(二)評詞說書者面前放一張條桌,桌上放一驚堂木,以白話方式敘述故事,有聲有色。
(三)琴書一男一女兩人合作,男人手操墜胡,女人一手執搭板,一手敲楊琴,有說有唱,有彈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動聽,氣氛熱烈,節奏感很強,群眾十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