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那個殺豬的典故……
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裡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裡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於工作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裡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Ⅱ 什麼民族的節日要殺豬羊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白族等民族共有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
Ⅲ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這句諺語是描寫什麼時節
這道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在題目里了。因為小寒大寒殺豬過年,裡面的節氣包含兩個:即小寒和大寒。
Ⅳ 殺年豬的過年習俗
過完臘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後,便拉開了節前准備的序幕,從這—天起,就意味著進入過年的階段了。過小年的主要活動是辭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時在夏天。相傳漢代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祭以黃羊。因成巨富。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臘月,唐宋時定在臘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軍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說軍隊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當時榮成地界駐軍很多,除兩衛兩所外,縣地大都是衛所的屯田,許是受到駐軍的影響,榮成的祭灶日定在臘月二十二。
灶王,又稱灶君、灶土老爺,據傳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察善惡的神,就本質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戶的奸細、坐探,從年首到歲末.始終守在各家各戶,監視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臘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報,報告這家人的善惡。而玉皇大帝呢,則偏聽偏信,根據灶王的密報,把這一家在新一年中應行的吉凶禍福交給灶王帶回。因此,人們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東廚司命」,又有點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這點在祭灶儀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祭灶之前,要請一張新「灶馬」,榮成俗稱「灶馬頭」,實際上是一種木刻印刷的年歷。「灶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還印有一年的日歷。日歷的內容,隨歷法的不斷完善而有所增刪。
祭灶前,先用白泥漿把鍋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給「灶王老爺」洗洗臉,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吃過晚飯後,在灶前擺好供品——米飯、餃子、酒菜等,但麥芽製成的糖瓜和秫面製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還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吃了糖瓜嘴甜,見了玉皇大帝凈揀好聽的話說。至於黏糕和酒糟則是為那些不受賄賂的灶王准備,把嘴給粘住,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東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擺好後,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並將舊「灶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馬夾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爺也就騎馬上天了。此時,男主人一邊燒一邊祈禱:「上天言古慶,下界保平安。」
舊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鳩占鵲巢,升為「一家之主」,貼在舊灶土的位置卜。榮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貼在正面東鍋台上方的牆上,也有貼在東里房西山牆上,少數人家的「灶馬」兩旁貼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更多的人家對灶王採取實用態度,除過小年外,平日並不恭敬,「灶馬頭」實際只起到日歷的作用。
辭灶以後,諸神上天,百無禁忌,長期被各種禮儀、禁忌壓抑的人們,突然被解放了,便「肆無忌憚」地准備過年。殺豬宰羊、搬物動土,全不受禮儀和禁忌的束縛,完全自己說了算,大概這也是一種宣洩吧。 臘月二十八日,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俗稱蒸供兒。供品的種類很多,包括家堂供兒、天地供兒等等,而且大小不一。最大的,當屬家堂供的餑餑,底部直徑起碼一尺,高六至七寸,頂部三開,插棗,每個少說也在五斤左右,俗稱棗餑餑。少數買不起棗的人家,可以蒸光頭餑餑,蒸熟後在頂上打個紅點兒,俗稱點餑餑點兒,以示鮮亮,但大小同棗餑餑一樣,數量也都是十個。這樣大的餑餑,光用頭羅面蒸,連富戶人家也蒸不起。過去,農民全年的使費,主要靠賣小麥和花生,所以蒸大餑餑只好偷工減料。發面時,頭羅面二羅面同時發。做餑餑時,先把發好的二羅面團成團兒,在外面裹上一層頭羅面,頂部厚些,底部薄些,因為擺供品時,都是底部朝下,第四個雖然朝上,但又被第五個底部遮住,沒人看得見,不過,餑餑蒸得太好,頂部笑得露出黑面,人們也見怪不怪,家家如此,誰也不笑話誰。天地供兒小,比拳頭大點,俗稱小棗餑餑,因為個頭小,全用頭羅面。年糕蒸成板狀,俗稱板糕,有插棗的,有不插棗的,在糕面上點紅餑餑點兒,鮮亮、美觀。當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狀兩塊,摞在一起,,家堂供兒個頭大,蒸時加屜,燒火計時用香。一炷香盡.餑餑蒸熟。
蒸供兒最忙,勞動強度大,特別揉面更累。鄰舍間的主婦們樂於互助,誰家面先開,先幫誰家。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場——插棗兒;供兒蒸好後,鄰舍間相互看供兒笑得好不好,如果是新媳婦做的供兒,笑得又好,人們不約而同誇她手巧,新媳婦會美得合小攏嘴兒。
供兒蒸好後,先放在盤子上、簸箕里,待涼透了,再拾到柳條笸籮里,上面蓋好紅包袱,以待過年祭神用。如果涼不透.餑餑之間會粘皮,不美觀。 臘月三十包括小盡二十九,榮成習慣地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最忙,主要活動有:
貼對子 榮成俗稱貼春聯為貼對子,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貼對子與貼春聯略有差異。貼對子是在清晨,做媽媽的把新衣新帽准備好,放在子女枕邊,子女醒後,穿戴一新,端著糨糊盆同父親一起敞開大門,先放鞭炮,轟走晦氣和貧窮,後貼對子。「對子」的內容有強烈的時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復始,萬象回春」、「向陽門第春常在,富貴人家慶有餘」之類,連袁世凱當政時,也「國徽翻五色,民幟定八方」。建國後,「對子」的內容,多為歌頌黨的恩情,如「春風綠萬里,黨恩澤九州」,「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對子」之所以貼得早,與「年」有直接關系。傳說「年」是個兇殘的妖怪,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有一天,它剛到一個村莊,准備行凶,忽聽「叭」的一聲脆響,「年」以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其實,那是村裡人賽牛鞭的。「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個村門,突然眼前紅光一閃,向它打來,嚇得它抱頭鼠竄,這次是個閨女曬紅襖,恰巧掄在「年」的眼前,從此人們知道「年」怕響怕紅,就發明了鞭炮和春聯,「年」再也不敢進村傷害人了。但榮成貼「對子」,和催債討債有直接關系。過去,貧苦人家遇有紅白喜事或災病,往往向有錢人家借債。年終歲末,債主清理債務,就派人到各借債人家裡討債,踏進臘月門,討債逼得更緊,無法還債的借債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門上對子一貼,討債人看見對子扭頭便走,借債人可以安穩地過年。正是這個道理,榮成的對子都是一大早便貼好。民國年間章村一位老人更絕,他因還不起債,「過小年」那天貼對子:「刀槍劍戟來要賬,針尖削鐵不能還」,橫批:「來年論計」。然後把門一鎖躲債去了,不到過年不回家,債主們無可奈何。
春聯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飯再貼,大年三十早飯,崖頭以南吃燙麵包子,菜很講究,褶兒細密,非常漂亮,不次於城市裡的三鮮蒸餃,取其平安富足之意。崖頭北喝面條,謂之錢串,預示來年錢財滾滾而來,必須提前准備穿錢的繩子。
早飯過後,家長們忙著敬神的事務,子女們則在家裡貼春聯,如迎面牆貼「抬頭見喜」,箱櫃貼「招財進寶」,米囤貼「五穀豐登」,畜欄貼「六畜興旺」、「騾馬成群」等等。「福」字不僅貼在門纂上,而且到處可貼,並且故意將「福」字倒貼,謂之「福到了」。至於小姑娘們則貼窗花,什麼盛蟲(小龍)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餘、喜上眉梢啦,盡其所能,花樣不斷翻新。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滿三周年,不貼紅紙對子,如貼應用素紙。貼春聯的習俗不僅延續到今天,內容也有所增加。從抗日戰爭時間起,榮成百姓出於對保家衛國的軍人及為國捐軀的烈士家屬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鑼撲鼓地給烈軍屬貼春聯,掛紅燈,掛光榮牌,以示崇敬和慰問。 從前農業生產到了月日便地了場光,進入農閑時期,榮成百姓也從這天起吃兩頓飯,晚飯叫「兩頓夜飯」,時間在3點半到4點之間。年三十的晚飯,便叫「年夜飯」。榮成年夜飯很講究,酒菜豐盛。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質量好些,貧苦人家質量差些,但必須滿盤子滿碗,數量以雙數為吉利,而且各有名稱:四個菜叫「四季發財」,六個菜叫「六六大順」,八個菜叫「四平八穩」,反正都是吉利詞兒。年夜飯有個規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請客人,吃飯時鄰舍間也不串門,只有—家人坐在熱炕頭上,吃團圓飯,喝團圓酒。主食是大米干飯,沒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發紙用,然後煮熟自食。凡是年飯,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餃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飽吃好還有剩餘。剩飯一定存放在糧囤里,蓋上紅色包袱,寓意「年年頓頓有富餘」。
吃完年夜飯,主婦們忙著包發紙的餃子,男主人便領著孩子,端著香紙供品盤子,扛著木杴,提著灰簍子,到場院祭場。祭場時,先焚香紙。酹酒叩拜。拜畢,男主人用木杴鏟草木灰,在場院上撒上圓圈,圈內十字交義,在十字中心點上放上撮糧食,謂之「打糧囤」。圓圈旁邊用灰撒成梯狀,謂之糧梯。意思是糧圈太滿太高,只有踏著梯子才能夠得著。糧囤撲好後,再焚燒紙燃放鞭炮,磕頭叩拜。祭場回來,又在各自的門前撒一糧囤,放上五穀,預示來年五穀豐登。走進街門順手將早已准備的桃木棍橫擋在門檻前,叫「擋門棍」,擋住財寶,防止外流,同時又能阻擋厄運進門。放下香紙盤子、木杴、灰簍。男主人便將一種紙制的幾何形、長條刻紙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榮成土話叫「吊貫」。掛上「吊貫」,等於宣布過年正式開始。因為掛上「吊貫」後,除寢膳事務外,禁止一切勞務活動,並有諸多禁忌,如不耕不織,不漿不洗(指衣服),不縫不補,不羅(雀)小捕(魚),不推(磨)小搗(碓),不摟(草)不挑(水)。不鋤(草)不掃,不潑(水)不掏(灰),禁說不吉利的話。 也叫請神靈,實際是一種祖先崇拜。吃完年夜飯、祭完場之後,天擦黑兒,男主人領著兒子,端著香紙盤子和供品,提著燈籠,到祖墓請祖先回家過年。首先擺好供品,提上燈籠,按世次高低,繞每座墳轉一圈。榮成稱奶奶為婆,轉時嘴裡要虔誠地念叨:「請老爺老婆回家過年,請老爺老婆回家過年……」每座墳都照完,收拾起香紙盤子和供品,提燈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爺老婆」引導到擺供桌那個屋,俗稱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稟告「老爺老婆」到家了。然後,將燈籠別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啟櫝,再點燭上香,焚紙叩頭。這套程序完成後,方能將引路的燈籠熄滅移開。請神之前,家庭成員及供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這也是年夜飯必須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此後,供桌上的燭火常明,香火繚繞,每日三時燒紙叩拜祖先,香台前的紙灰不能掃掉。同時,神靈請來,後輩必須嚴守規矩,供桌兩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爭位。不得吵嘴罵陣,以免驚動祖先,或對祖先不敬。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潑在地上,混淆澆奠。祭神時不得大聲呼喚小孩的名字,以免門外的野鬼遊魂聽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養。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譜,懸掛祭祀。逝世未滿三周年者,不能當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單獨設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簡略些。 除夕晚上,發紙、迎則財神、辭歲,都在半夜子時進行,興許這就是守歲的由來吧。發紙,在天地桌前進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設天地供桌,為走路方便,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飯桌,供品不如神主桌興盛、齊全,供牌上寫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君之神位」,祭祀時間在晚飯前。祭祀時焚香酹酒,磕頭跪拜,祈求天地老爺保佑。最後,燒道黃表才能起來,說是「送錢糧」。此神也許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為什麼要給它納「皇糧國稅」呢?這叫祭天地。
請神回來以後,全家圍坐在熱炕上,開始守歲。過去年歲,一般都通宵達旦,徹夜不眠。到了半夜子時,各家各戶在天地桌上擺好供品:餑餑、水餃、米飯、酒、菜等等。家長帶領全家人焚香燒紙,鳴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順序叩拜門神、灶神、家堂,最後祭祖,在進行這些儀式的同時,家庭主婦將一棵白菜攔腰切開,口中念道:「切白菜,(家)發得快!」 切完白菜,接著切開一個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的糧食觸(榮成方言念「促」)屋笆!」謂之「借口彩」。發紙的餃子,煮時要燒苞米或谷秸,發時口中念念有詞:「燒得壯,莊稼人丁都興旺。」日廣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發紙時,語言要謹慎,嚴禁不吉利之詞,對兒童及剛過門的媳婦,家長再三叮嚀。發紙後到家堂祭祖,祭祖起來,順手將預先放在供桌旁邊的升拿走。端上香盤子,按「灶馬頭」所示當年財神所處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然後順手摸起一塊石頭(不一定是石頭,凡是手最先觸到的硬物,如泥塊、柴棒等,摸到什麼拿什麼),輕輕放進升里,扭頭回家,路上嚴禁說話。回家以後,將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蓋以紅布。有些地方在家裡專設財神供桌,懸掛財神像,擺下供品,焚香祭祀。這叫「迎財神」。財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時間長,從迎財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才能將升從供桌下拿出來。因為「十五」已過,百事俱興,財神也就負起責任,保證一家財運亨通。
當男人迎財神的時候,主婦在家裡包餃子、煮餃子。過去,辭歲餃子和初一的餃子,要包成元寶形,俗話叫「元寶餶扎」。即將捏好的餃子,兩角交替捏在一起。迎完財神後,全家圍坐一起,吃辭歲餃子,也叫辭年飯。農業合作化以後,這些習俗逐漸消失,守歲也流入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徵性地擺擺樣子,既不發紙,也不迎財神,便各自安寢。這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電視機的普及,電視節目的新穎、吸引力強,守歲、辭歲餃子重新興旺起來。看完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是深夜一二點鍾,老年人和孩子們興許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覺?發紙被鳴鞭炮所代替,從半夜12點,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鞭炮越來越大,越來越響。
Ⅳ 媽媽每年都殺豬給我們過年那叫什麼
這叫「殺年豬」,是一種風俗。
農諺有雲:小寒大寒,殺豬過年。舊時,春節臨近,農村家家戶戶殺豬,以歡度春節,這一風俗稱作「殺年豬」,有濃厚的節日氣氛。
Ⅵ 春節殺豬祝福語
賀新春:官運亨通好運連連,春暖花開富貴榮華,金玉滿堂龍鳳呈祥,吉星高照百業興旺,萬事勝意張燈結綵,多福多壽笑逐顏開,六六大順五穀豐登,開春大吉五福臨門。
Ⅶ 請問殺豬拜神說吉祥語詞
你可以模仿設計板塊各地民俗語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嵩山天下奧衡山天下秀恆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心不死灕江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華山自古一條道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南嶽山的香,回龍山的燭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四川沒川,山西沒山好吃不過茶泡飯講民風民俗:(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講土特產:(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寧夏紅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白(二毛皮))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不到長城非好漢)(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灕江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春節各地食俗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你可以摘抄相關民俗故事一.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這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Ⅷ 屠宰廠怎麼殺豬具體細節
我就是屠宰場的 先把豬攆到跑步機上 再掛到流水線上 有專門的人放血 流水線轉一會兒到熱水鍋上面 有鐵板一頂 豬就掉到熱水鍋里 燙一會兒拿工具拽到打毛機里 然後打毛 再放到涼水池裡 掛流水線上 車間的人分好工 分別是卸頭、卸蹄子、出紅白臟、溜毛、燎毛、撕護心油、修肉、洗肉 最後一步進冷庫 總共大約20人
Ⅸ 年豬節的殺年豬
喝旺湯」「年豬巡遊」「評比年豬王」……嚴冬時節,四川雅安市雨城區的上里古鎮好不熱鬧,不僅吸引上千名當地群眾的參加,外地遊客也感受著這里濃厚的傳統風俗文化。19日,一年一度的四川雅安「年豬文化節」開幕。 雅安當地農村歷來有著「殺年豬」的傳統,每年春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殺豬,並邀請親朋好友聚餐,一起「吃年豬肉」,剩下的肉則經過腌臘製作後,供來年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