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彝族人的習俗
彝族人的習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1)彝族刺綉策劃書擴展閱讀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㈡ 彝族刺綉的來歷簡介
歷史起源
彝族刺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刺綉據考證可以追溯到三國以前,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製作人:彝族婦女或小女孩。
彝族刺綉種類繁多、豐富多姿、製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彝族刺綉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刺綉種類繁多、豐富多姿、製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㈢ 彝族的聚集地區、風土人情、民族習慣
彝族,現有人口657.2萬。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最著名的衛星發射基地西昌,就是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文字是一種音節文字,形成於13世紀。
㈣ 彝族的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級經理 八級 2007-2-7 22:56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㈤ 彝族的民風民俗
1、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2、彝族的婚禮,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3、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4、潑水接親,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
(5)彝族刺綉策劃書擴展閱讀: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彝族聚居地帶群山食立,河流縱橫。高山深谷中散布著許多湖泊和平壩(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 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受到廣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擁護。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葯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
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地區兼營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