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縉雲燒餅:流落於民間的「宮廷小吃」,你知道嗎
縉雲燒餅亦稱桶餅,是浙江省縉雲縣極具特色、久負盛名的一種傳統小吃,它是以湯水和面,輔之以鮮豬肉和縉雲菜乾為餡,製成餅坯刷上少許麥芽飴糖並撒上芝麻,然後貼於鐵餅桶內壁,經炭火烘烤而成;其歷史悠久、傳說它的起源與軒轅黃帝煉丹有很大的淵源;它味道鮮美而不油膩,以至於吃遍山珍海味的明太祖對它念念不忘;因此說,縉雲燒餅實在是流落於民間的「宮廷小吃」。
(2)要「以點帶面」去聯動性發展,一方面,加大了對各大經營者的統一管理,在質量標准、原料供應、製作工藝等方面實行標准化生產,解決燒餅口味、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進而維護它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經營者的扶持力度,嚴厲打擊假冒、模仿性的投機經營行為,不斷創造條件去維護、發展縉雲燒餅的品牌。
(3)設立縉雲燒餅專項扶持資金,鼓勵、引導縉雲燒餅師傅自主創業,著力打造「東方式披薩」,爭取縉雲燒餅示範店在全縣、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遍地開花;同樣地,縉雲燒餅可以參考吸收沙縣小吃的優秀經營經驗,建設成一門大產業,適當地將縉雲土面、縉雲麻糍、綠野飄香、水晶薯條、縉雲麻鴨等縉雲的特色小吃納入其經營范圍,這樣一來,顧客不僅有著了多種選擇,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帶動縉雲其它傳統特色小吃的發展,進而有利增加當地人們的收入。
⑵ 品嘗縉雲燒餅的句子
要說縉雲的最知名小吃,人們必定首推「縉雲燒餅」。而縉雲燒餅之所以能聲名遠揚,不僅因為它好吃並且營養豐富,還因為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
色、香、味俱全,好吃又富有營養等內在特質,是縉雲燒餅走出山鄉,聞名各地的重要原因。你看那剛剛出爐的燒餅,冒著熱氣,似披著淡淡的霞霧;棕黃色的表面油光發亮,星羅棋布的芝麻淡淡清香,經高溫燒烤的餅體,融麥香、肉香、蔥香、菜乾香、芝麻香、糖油香於一體,朴鼻而來。餅未入口,先覺秀色、香氣可餐。品上一口,表皮鬆脆,內質軟糯,鹹淡適中,油而不膩,鮮香滿口,回味無窮,真不愧為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特別是縉雲燒餅在烘烤時,一面受熱於爐膛壁,一面同時受熱於炭火,而由於外受餅皮的阻隔,內有隨著熱度升高使肉餡脂肪熬出,使內餡慢慢接受熱量,直至熟透。這不僅使縉雲燒餅形成外脆內糯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很好地保存了肉、菜乾、蔥葉等內陷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份。經儀器測定,縉雲燒餅中的脂肪、糖類、鈣、磷、鐵等成分都比較豐富,具有較強的補中益氣作用,是一種很好的養生食品。
而縉雲燒餅之所以既好吃又有營養,戴上「縉雲風味小吃」的桂冠,其關鍵就在於它用料考究,加上獨特而又科學的傳統烤制技藝。
縉雲燒餅的主要原料是麵粉、豬肉、菜乾,輔料有蔥、芝麻、糖油等。而這些原料都以一個「土」字為特色,如麵粉,選用本縣農家自產的土麥面,豬肉選用殺之於農家自養的新鮮土豬肉,糖油專用麥芽糖熬制,連燒烤的炭,都一般要選用窯燒而成的「白炭」。至於菜乾的選用,則更為考究。因縉雲菜乾有芥菜乾、菜頭菜乾、白菜乾等多種,芥菜乾中又分一般芥菜乾和九頭芥(雪裡蕻)菜乾,而以九頭芥菜乾為最上乘的鄉土特色乾菜。縉雲燒餅就專用選用色呈醬褐、醇香營養的九頭芥特製菜乾。其製作方法必須經過九頭芥收割後陰黃,再洗凈、切細、晾去水氣、腌制(約10斤菜1.5斤鹽)、曬干,又回鹵、蒸炊、曬干(蒸曬多次尤佳)備用等十多道程序。
縉雲燒餅之所謂獨特而又科學的傳統烤制技藝,其一是餅桶特製專用。全國其它地方所謂的「燒餅」,大多是用平底鐵鍋烙出來的,充其量只能稱其為「烙餅」。而縉雲燒餅,則是用縉雲人自創、特有,專用於烤燒餅的「燒餅桶」,以炭火燒烤而成的餅,故而是名副其實的「燒餅」,亦稱「桶餅」。這種燒餅桶內壁用特製的陶質爐膛,外部箍以杉木,中間填充隔熱保溫材料或泥土;爐膛下有爐箅子、漏灰膛和進風口;餅桶面用杉木板拼成平台,中間留有一個直徑盈尺,可以放置一把瓦壺的上爐口;爐膛內壁用以貼餅,內膛底的爐箅中間用以放置炭火。這里特別要說的是這個陶土燒制起來的爐膛,形狀就像一個陶瓮鋸掉下半部分,可以說頭是其貌不揚,但千萬不能小看哦!因為這種在陶制爐膛內部貼上餅坯,以炭火燒烤成熟餅的製作技藝,幾乎是縉雲人的特有傳統技藝。特別是隨著縉雲燒餅在各地的走紅,本地或外地學烤燒餅的人越來越多,致使爐膛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長。而能夠製作陶爐膛的地方本來就是寥若晨星,加上縉雲壺鎮東山陶爐膛做工精細、牢固耐用,尤為重要的是厚薄適中、傳熱均勻,從而使烤制的燒餅特別香脆。於是東山陶爐膛名聲鵲起,暢銷全國。據說,一些製作爐膛大戶,一個月就能熱買六七千個爐膛。東山的村民自豪地說,「我們村還有不少人沒有坐過飛機,可我們做的爐膛,常常坐著飛機前往各地。」
其二呢,是做工傳統精細。烤燒餅的肉,以肥瘦間隔的五花肉為佳。做餡時,先將五花肉切成肉丁,拌上菜乾和蔥花,視情加入適量調味品,然後用筷子拌攪均勻。這時的餡子,豬肉紅里間白,菜乾褐中呈黑,蔥花嫩綠帶翠,可謂色彩斑斕。做餅的面要加滾開水拌和(夏天延時用的則用涼水),用「面娘」發酵,並反復推揉翻捏,力求和勻和透。做餅坯時,特別要掌握好上下層的厚薄均勻。餅坯做好後,在其正面塗一層糖油,再撒上少量黑芝麻。爐膛必須先以白炭火,把內壁熏烘到適當熱度,如果過熱或過涼都會使餅貼不上而掉入爐內。餅坯貼入爐膛前,要在背面拍一下水。貼入時切忌怕燙,動作要輕快。貼入後必須掌控好火候,防止火過旺而焦煳,或火太弱而「擱干」。起餅時則要特別注意防止燒餅掉入爐底,粘上爐灰……。老實巴交的縉雲「番薯」,就是這樣一絲不苟、環環緊扣,才做出那色香味俱全的燒餅,才做出那聲名遠揚的「縉雲燒餅」牌子。
當然,說到「縉雲燒餅」,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傳統「伴侶」——號稱「煮不糊」的『縉雲面餃「。燒餅火烤,餛飩湯煮,干稀調和,百吃不厭,故縉雲燒餅店(攤),一般都兼營面餃。
時至1989年,「縉雲燒餅」榮獲麗水地區點心評展第一名,同時被省商業廳評為優質點心(最佳產品級)。在縉雲,村鎮的的街頭巷尾、風景點、戲台前,甚至大路邊、涼亭內,都可以看到燒餅攤。出縣出省烤燒餅的燒餅師傅,也比比皆是。據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粗略統計,出縣烤燒餅的縉雲人已逾千人。在當前,則每年多達數千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我每次出門,不管省內省外,不管城市鄉村,如果碰到燒餅攤,問一聲,果然都是縉雲人,不信你也試試?
二
縉雲燒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縉雲燒餅的製作技藝,相傳還是受軒轅黃帝煉丹縉雲山而受到啟發後發明的呢。傳說軒轅黃帝當年在縉雲山鼎湖峰架爐煉丹,身心非常專注,連吃飯都不離開一刻。黃帝如此,大臣們也不敢離開半步。但「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啊!終於有一位聰明的大臣,和起面團,敬獻黃帝,並分給其他大臣。於是君臣們餓了就抓一塊面團,貼在丹爐壁上烤著吃。軒轅黃帝馭龍升天後,當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黃帝的丹爐,製造陶爐,燒烤面團食用,以期也能升仙。日月更迭,百姓們雖沒有升仙,但是經過不斷改進,終於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燒餅桶和聞名於世的縉雲燒餅。
上述傳說把縉雲燒餅與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聯系起來,拉長了歷史,抬高了身價,作為傳說,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據我分析認為,縉雲燒餅真正的發明人,當是縉雲古代燒磚瓦、燒木炭的山民。在山靠山,縉雲山民自古有以燒磚瓦、燒木炭謀生的傳統,廿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很多很多縉雲人外出江西、福建等地做此營生。說是他們創造,是因為在磚瓦、木炭燒好冷卻後,為了保證質量,窯工們必須夜以繼日地出窯。而雖經冷卻,窯的內壁還是很燙的。窯工們為了既不誤工,也不誤餐,於是就在將出窯前和起麵粉,貼在窯壁,餓了就以此充飢。後來,他們又加入餅餡,改善口味,如此反復,使這些餅的清香開口,窯工們已經等不及到出窯時吃了。聰明的磚瓦工就試著燒制形似窯壁的炭爐,烤起燒餅。如此反復試制、改進,終於創造出了烤制燒餅的一整套設備和燒餅的燒烤技藝。
縉雲燒餅的發明和起源,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應該說明的是,它至少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就已負盛名。說的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義軍將領胡大海攻婺州(金華),久攻不下,朱元璋親往督陣於城西,大破援兵,婺州守將出降。奇怪的是城破的「先一日,城中人望見城西五色雲如車蓋,以為異」(《明史》)。消息傳到朱元璋耳里,視為吉兆,又知離婺州不遠的縉雲,古來亦稱「五雲」,且有黃帝升仙鼎湖傳說,是個龍興祥瑞之地。故認為「五色雲」的呈現,是上天指引自己必須前去恭祭,方能成就大業。苦於當時的縉雲還屬元兵控制,朱元璋只得微服潛訪縉雲,祭祀軒轅黃帝。此間得以品嘗縉雲燒餅,覺得十分可口,此後竟念念不忘。待登基做了皇帝,立即派人到縉雲挑選師傅,帶回宮中專做燒餅。有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燒餅,才咬下一口,宮內太監報說劉伯溫求見。朱元璋想,劉基每每神算,用兵如神,這次不妨再試他一番。於是將盤中燒餅,用碗蓋了起來。劉基禮畢坐定,朱元璋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下何物。」劉伯溫掐指輪算一番,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算來,乃燒餅是也。」朱元璋贊嘆不已。後又問國運,遂成著名的隱語預言歌謠——《燒餅歌》,流傳於世,至今被人視為神撰。其實,劉基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是世所公認的。但這次猜燒餅,故弄玄虛的可能性更大。因劉基早年在離縉雲不遠的青田石門洞讀書,後又有鄭葆(民間稱「鄭國師」)等諸多縉雲朋友,還在縉雲雅宅娶了一房陳姓妻室,故對縉雲燒餅當然是熟悉不過了。朱元璋把剛出爐燒餅雖然蓋了起來,但其香味早已飄到了劉基的鼻子里,能不猜准嗎?當然,這個故事已經足以說明,燒餅至少在明朝開國之前,已經盛行於縉雲。
時至今天,原來僅僅植根於民間的縉雲燒餅,還有幸登上了高雅的文學殿堂。縉雲籍作家吳越先生著的《括蒼山恩仇記》,被人們譽為近代浙西南民風民俗的活辭典。在他這部洋洋灑灑的兩百萬字作品中,涉筆縉雲燒餅的,達三十餘次。把縉雲各式各樣人物喜歡品味縉雲燒餅的風土人情,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展現給了世人。
無獨有偶的是2005年,「小虎」盧曉武用縉雲方言自編自唱「縉雲燒餅歌」,在網路和縉雲的大街小巷的廣為流傳,使縉雲燒餅的名聲更加廣為傳揚。
最值得慶幸的是2013年,縉雲官方專門成立了「縉雲燒餅辦公室」、「縉雲燒餅協會」,並於2014年開始,著手制定「縉雲燒餅企業標准」、「縉雲燒餅製作規程」,申辦證明商標、免費舉辦縉雲燒餅製作技藝培訓……,使縉雲燒餅真正步入了健步發展的春天。
⑶ 不知何時興起的「縉雲燒餅」
縉雲燒餅是浙江縉雲縣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縉雲燒餅歷史悠久,相傳古時軒轅皇帝在縉雲仙都的石筍上,用大鐵鼎煉制仙丹。煉製成後與食丹的妃子、臣子跨龍升天成仙。而沒有食用仙丹的臣子則紛紛效仿,鑄鐵鼎煉制仙丹。仙都石筍下的村民見之,紛紛納悶「為何食鐵鼎中之物,而升天成仙?」有的也想效仿,但由於無錢鑄鼎而告終。另一種傳說,與朱元璋有關。
⑷ 縉雲燒餅算不算家鄉的風俗
縉雲燒餅當然可以算是家鄉的特產跟風俗了。准確的說,每戶人家都會做縉雲燒餅才是風俗。
⑸ 關於縉雲燒餅,怎麼和面做的燒餅好吃,為什麼我做的燒餅口感不好吃
麵粉10斤、酵母25-50克、泡多源50-100克、香蘭素精或鮮奶精5克、鹽30-50克、白糖30克、水6斤。工藝:將以上原料乾粉用和面機攪拌均勻,再加水攪拌10分鍾,和成面團,放入醒箱40度發酵20-30分鍾(常溫28度發酵30-50分鍾),然後,軋成厚餅皮、扣壓成型、再次醒發30-50分鍾、再擀壓成餅,刷塗糖漿或甜醬、撒芝麻仁或蔥花,送入烤爐烘烤。
⑹ 縉雲燒餅招牌字體是什麼字體
用料:
1、主料:麵粉、夾心肉、霉乾菜、面娘(已經發酵的麵粉)。
2、輔料:食鹽、飴糖、芝麻少許。
做法:
1、麵粉拌和成發面;冬天,夏天方法不一。冬天用熱湯,夏天用涼水。夏天時,現做與延時做不一樣,現做用熱湯延時用涼水。
2、夾心肉切粒加霉乾菜和精製食鹽拌和入味成餡。
3、發面摘劑,包入餡收口捏攏,按扁,擀成圓餅坯直徑大約10--15cm。
4、餅坯正面刷上少許麥芽飴糖並灑上芝麻,反面刷上少許水貼在炭火燒熱的燒桶內壁上。
5、用炭火燒烤3—4分鍾,待餅面金黃,香味溢出時,用特製鐵鉗鉗出即成。
⑺ 描寫縉雲燒餅的作文
「縉雲燒餅」歷史悠久,相傳古時軒轅皇帝在縉雲仙都的石筍上,用大鐵鼎煉制仙丹。煉製成後與食丹的妃子、臣子跨龍升天成仙。而沒有食用仙丹的臣子則紛紛效仿,鑄鐵鼎煉制仙丹。仙都石筍下的村民見之,紛紛納悶「為何食鐵鼎中之物,而升天成仙?」有的也想效仿,但由於無錢鑄鼎而告終。
目錄
傳統食品歷史簡介
製作方法
營養成份
同名歌曲傳統食品 歷史簡介
製作方法
營養成份
歷史簡介
一日一村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對大家說:「食鐵鼎中之物,而升天成仙,我們無錢鑄鼎也成不了仙,但我們可以做土鼎,食土鼎燒出之物,以求長生不老,消災避邪。」大家聽後覺得是個理,於是紛紛動手製作土鼎,上山采葯煉制仙丹。有一日一村婦在家中烙餅,見其兒子剛煉制好丹葯,發現土鼎內還有炭火且內壁光滑,就順手將餅貼與鼎壁,烤之。慢慢的家中充滿了烤熟之餅的香味,而溢出房子,引來了其他好奇村民,大家食後發現烤出之餅比鍋中烙出的餅酥香、生糯。時而久之,村民們發現食土鼎煉制的丹葯,並不能長生不老與消災避邪,就紛紛將其加以改進做成燒桶,專用於烤餅之用。而有的村民則挑著特製的燒桶客走他鄉,以烤餅為生。 時至九十年代初,據縉雲縣志記載我縣燒餅師傅外出燒烤餅達1000多人,後由於燒餅大受各地人們的喜悅,外出烤餅人數每年多達近千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1989年「縉雲燒餅」被浙江省商業廳評為浙江省優質點心。其中最為著名的應屬壺鎮鎮和睦村的胡唐申,其已在金華浦江縣黃宅鎮做燒餅20餘年,在當地遠近聞名,有人從武義縣轉門跑去,就為吃上他做的一個燒餅。 縉雲燒餅
製作方法
主輔料:麵粉、夾心肉、、霉乾菜、面娘(已經發酵的麵粉); 調味料:食鹽、、飴糖、芝麻少許 成菜特點:色澤金黃,酥香、生糯。 1、麵粉拌和成發面;冬天,夏天方法不一。冬天用熱湯,夏天用涼水。夏天時,現做與延時做不一。現做用熱湯延時用涼水; 2、夾心肉切粒加霉乾菜和精製食鹽拌和入味成餡; 3、發面摘劑,包入餡收口捏攏,按扁,擀成圓餅坯直徑大約10--15cm; 4、餅坯正面刷上少許麥芽飴糖並灑上芝麻,反面刷上少許水貼在炭火燒熱的燒桶內壁上; 5、用炭火燒烤3—4分鍾,待餅面金黃,香味溢出時,用特製鐵鉗鉗出即成。
營養成份
麵粉因烘烤其蛋白質與維生素有一定的損失,但由於餅中的肉類其營養成份保存較好,其中蛋白質、維生素與麵粉的損失形成互補,並含有脂肪、糖類、鈣、磷、鐵,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給你做參考!!!!!!!!!
⑻ 縉雲燒餅的詳細加工過程
縉雲燒餅 縉雲燒餅,亦稱桶餅。製作過程:拌和麵粉、搓揉、擀薄、塗油。捲筒、摘成小段。後以掌壓扁,餡入乾菜和鮮肉。擀而成餅,後外塗薯粉糖油,最後貼在桶爐內壁,烤成紅黃。此餅既酥又糯,滿口生香。
⑼ 縉雲燒餅這個商標怎麼牛起來的
剛剛搜索了一下這家如此有名的店鋪,才知道,縉雲燒餅不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品牌,在國內國外都有注冊商標,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燒餅鋪子居然如此重視品牌,怪不得,後來能做大做強,也發映出一個合適的商標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有多麼重要了。我想這家企業靠的就是重視商標作用,打好品牌效應才火起來的吧。不然一個連品牌都沒有的店鋪怎麼可能如此強大,說到這里,我的創業心也被帶動了,得好好找個商標網站去謀劃一下了。不知道有沒有啥合適的可以推薦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