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知青宣傳畫圖片

知青宣傳畫圖片

發布時間:2021-05-17 19:32:28

㈠ 何為「知青」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 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 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共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共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那個年代的宣傳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編輯本段]年代劃分1)自一九五五年報載河南省郟縣大李庄鄉的一批中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到一九六零年,知識青年下鄉處於試驗階段,規模很小。那時候的知青 基本是指原為農村戶口畢業後又回到農村,本文稱之為「早期知青」。」。「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組織的支邊知青。
2)一九六四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以後。中央成立了「知識青年下鄉指導小組」和安置辦,各地區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鄉的專門辦事機構。在此之前,已經有六一,六三年兩屆人數比較集中的畢業生奔赴農場農村,連同後來的六五屆下鄉知青,被稱之為「前老三屆」上山下鄉知青。
3)「老三屆」(66-68),「新五屆」(69-73),以及「後五屆」(74-78)知青。

㈡ 知識分子上山下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么做,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或兵團務農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當時,美術家朱宣咸1958年創作的作品《知識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動地記錄了北大荒農墾在那個特定時代知識青年的畫面。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
那個年代的宣傳畫
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㈢ 知青園的景點介紹

紀念館
新建館舍,環境優雅。是為了紀念毛主席的親筆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興建的館舍建築。由主展廳、放映廳、接待室、購物廳、花區等組成。通過千幅圖片、百件實物、雕塑、文字、聲像等手法,記錄了以全國知名知青:盧忠陽、薛喜梅、杜銀娣、黃法娃等為代表的一代知青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艱苦奮斗的歷史事實。動人的故事將人帶回那火紅的年代,給人們以啟迪,給年輕人以激勵,給研究者以借鑒。
博物館
廣闊天地鄉博物館坐落在廣闊天地鄉毛主席像北50米,分迎賓廳、生活用品廳、農家風情苑三部分,佔地總面積5600平方米,收集文物1000餘件。館內的獅子舞、龍燈舞、秧歌、銅器等民間文藝,充分展示了廣天鄉情民俗,生產器具廳使您了解生產工具的演變,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木匠鋪、鐵匠鋪、油坊、爐坊、染坊等,讓您身臨其境,親身體驗,會讓您感慨萬分。運輸工具是載運、輸送人和物體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它是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條件之一,運輸工具的發明使用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力效率,增強了人們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農家風情苑集吃、住、玩為一體,讓您親自嘗試一下磨豆腐、磨面、織布的樂趣。
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塑像位於東方紅廣場中心,廣闊大道與知青路交叉口,像高5米,總高10.6米。塑像面向東方,高揮巨手,指點江山,召喚人民,顯示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人風范,是廣闊天地對外形象展示及光榮歷史的見證,眾多的遊人都慕名前來瞻仰。
毛主席批示手跡碑
毛主席批示手跡碑是廣闊天地鄉的標志。位於廣闊天地鄉政府大門正中。建於1970年,高4.8米,正文採用鎦金陽文刻制而成。已申報國家級現代文物。35年來,以批示碑為背景的照片、圖畫,以歌頌批示為內容的詩歌、散文、歌曲作品,在當年知青中廣為傳頌,廣闊天地鄉因毛主席的批示而得名,聞名中國,響譽世界。
知青之家
知青之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的下鄉知青集中居住的地方,兩層樓房,由男女宿舍、文化活動室、廁所、花壇、菜園組成。室內陳列有當年全國知青上山下鄉情況表,本鄉下鄉知青名錄,知青管理機構名單,各青年組照片、版面、生產、生活、娛樂、科研方面的圖片、實物。院內有花區、蔬菜區,遊客可在此參加勞動實踐,體驗農村生活。
知青舊居
知青舊居位於汝河北岸的板廠村,現存房屋6間。由男、女宿舍組成。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是知名知青薛喜梅(全國四屆人大常委)、張干夫(原深圳出口商檢局局長)、程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張建英(省建設廳住宅與房地產業處處長)等居住過的地方。豫劇《朝陽溝》劇組魏雲、張月婷等在此體驗生活。
知青壩
知青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為防治洪澇災害而建起的防洪大壩。一條長1200米,一條長1800米,兩壩之間300畝人造淤地林草豐茂。壩頭、壩翼均為石頭籠砌成,站在壩頂,眺望汝河蜿蜒東流,河邊鵝卵石密布,壩東緊鄰知青游樂園和8000畝森林公園,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是游覽和野餐的理想去處。
知青井
知青井是以知青為主力修建的一眼深水機井,因挖井時,井架倒塌,死傷2名社員,傳曰「鬼井」。知青們不信邪,不氣餒,二次挖井,歷時2年挖成,現在水頭最好,可澆地140畝,知青們百折不撓的精神,改造自然的干勁在這里傳為佳話。當年的知青組長陳民政現在是平頂山市人大秘書長,舒春霞現在是許昌市農機局黨委書記、局長,田勇軍是河南省畜牧局動檢站站長。
知青橋
知青橋是1972年以知青為主力修建的橋梁。紅條石拱圈結構,當時知青百餘人分為採石隊、運輸隊、工程隊建橋,披星戴月,風餐露宿,用艱苦的勞動和智慧架起了橋梁,溝通了本鄉與全縣城的聯系,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知青游樂園
知青游樂園是綜合性游樂服務場所,靠汝河北岸而建,佔地20萬平方米,由垂釣區、游泳區、飯店、日光溫室、百畝果園、鴕鳥養殖廠、養牛、養魚場組成。集休閑娛樂、勞動實踐、採摘鮮果為一體的游樂項目。果樹品種有:日本甜柿、美國油桃、栗子、大棗、黑梨等。

㈣ 炎陵湘山公園知青閣三副對聯的圖片或文字

醴陵知青盧力題寫的「知青閣」匾額和「有緣此山曾添綠,留意斯水再湧泉」楹聯

炎陵「知青閣」記事
2014-09-28 09:42:25 來源: 作者:黃春平

(當年在炎陵縣「插隊落戶」的知青)
落成於1996年9月的「知青閣」,聳立在炎陵縣城西湘山之巔,這是全國第一座知青紀念建築。
作為一名在農村插隊落戶三年並參與知青閣籌建、知青故鄉行籌備工作的老知青,劉時雨對這座凝結7000多名來炎知青蹉跎歲月的建築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是毛澤東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認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於1968年,而「炎陵縣在1963年就開始接受城裡知青「插隊落戶」,從炎陵知青閣就可以知道這個情況。」劉時雨說。

1963年9月,炎陵縣委設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安置辦公室。當年接收來自長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鄉知識青年,安置在4個國營農林場和龍溪、十都、東風等公社插隊落戶。此後,這批知青大多「回城鬧革命」。

炎陵有資料記載:「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長沙、醴陵等地知識青年來到了酃縣(今炎陵)這個當時只有14萬人口的山區小縣,開始了他們『大有作為』的難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遷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隊松山生產隊。」劉時雨還清楚地記得,知青們帶領農民學文化、學科學,推廣新品種,改良冷浸田,並從湘鋼引來資金和設備,辦起了小水電,安裝了碾米機、粉碎機、鋸木機,辦起了豬場、香菇場,兩年時間就打了個翻身仗,把一個昔日「吃飯靠返銷,用錢靠貸款」的窮山窩變成了一個「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隊農民的擁護。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知青當中有的已成為市、區、縣級的黨政領導,有的已成為大企業、大工廠的廠長、經理,有的已成為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而更多的則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劉時雨能歷數值得他們驕傲的「才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縣沔渡公社長江大隊當知青,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公社團委副書記的胡伯俊,現在是湖南省人社廳廳長;1971年從湘潭赴炎陵縣插隊,歷任大隊黨支部、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的莫臻,曾任上海寶鋼集團黨委書記助理、宣傳部長……

銘刻知青歲月的豐碑

為紀念知青那段難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縣決定在湘山公園內修建「知青閣」,以鑒歷史。消息傳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7000多名當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動萬分,「知青閣」建設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資17萬多元,以及一批機械和物資。

站在位於炎陵縣城西的湘山之巔,炎陵縣城全景盡收眼底。知青閣就坐落在這座四季常青的省級森林公園內,它的左山峰是「酃縣(炎陵)革命烈士紀念碑」,公園內矗立著千年古塔----湘山寺塔。

知青閣高19.68米,佔地2100平方米,為六角三層仿古樓閣,閣正門之上懸掛著醴陵知青盧力題寫的「知青閣」匾額和「有緣此山曾添綠,留意斯水再湧泉」楹聯。據現有資料顯示,炎陵縣知青閣是全國第一座知青紀念建築。

閣內一、二層樓牆壁的石碑上雕刻著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縣上山下鄉的7000多名知青名單。名單之前有中共炎陵縣委、炎陵縣人民政府刻立的「前言」:「『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長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縣、湘潭鋼鐵廠、江麓機械廠、江南機器廠、湘潭電機廠、湘潭錳礦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鄉到炎陵縣(酃縣)17個鄉鎮場,現鐫石記名於後。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樓懸掛著知青們當年的生活、勞動、學習照片,真實地反映了知青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情景。

難忘第二故鄉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閣的落成,炎陵縣委、縣政府舉辦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鄉行活動」。來自深圳、廣州、長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著當年7000多名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激情滿懷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炎陵,參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閣落成典禮、重踏青春足跡等活動。

「當年無悔獻熱血丹心,恰意氣馳騁,易襤褸山顏創青春偉業;今載有約溫鄉情舊誼,值金風送爽,祭巍峨聖陵染故土宏圖」,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鄉行慶祝活動上的一副對聯。

時任縣委書記林良材在致詞中說:「炎陵的父老鄉親,至今還難忘那與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難忘那與知青荷鋤而歸的年年歲歲!在那特殊的年代裡,知青們以自己的知識和似火的青春,撥動著大山裡沉睡的靈魂。」

「知青閣……鐫刻了曾下鄉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它的建成,已遠遠超出了『閣』本身的意義,它是炎陵人民與廣大知青的情誼凝聚,是特殊歷史年代痕跡的永久見證。它聳立在湘山之上,俯瞰著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著炎陵今後的變化和發展,更作為一座知青與炎陵人民情感溝通的橋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儀式。「昔為知青,紮根炎鄉。神農故土,習農學桑……青春作歌,慨當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風尚。」「殊途同聚,第二故鄉;莘莘學子,共表衷腸……盡獻綿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計,興邑振邦。」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達了7000知青對故土的眷戀、對炎陵振興發展的期待。隨後,知青們返回炎陵湘山公園舉行儀式,由36名知青代表為知青閣剪綵。

劉時雨登上知青閣的頂層極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縣城,不禁思緒萬千:「知青閣將永遠銘刻著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軌跡,永遠銘記著我們與農民群眾的血肉情誼!」

㈤ 炎陵知青閣三副對聯的圖片或文字

一樓對聯:
上聯:有緣此山曾添綠,
下聯:留意斯水再湧泉

二樓對聯實在是看不清楚。

三樓對聯:
上聯:爽借清風明借月
下聯:動觀流水靜觀山,

知青炎陵第二故鄉行慶祝活動上的一副對聯。
上聯:當年無悔獻熱血丹心,恰意氣馳騁,易襤褸山顏創青春偉業;
下聯:今載有約溫鄉情舊誼,值金風送爽,祭巍峨聖陵染故土宏圖。

有圖片,不能發。一發就「違規」。

㈥ 那個乾女知青的圖是哪個電影里的

印象里只記得李小璐的《天浴》里有這個鏡頭~~

㈦ 與逸動一起暢游知青樂園,感受時代的進步

也許是許久沒在家的緣故,偶然間才發現,再回家的路上,居然修建了一座知青樂園,年代感的氣息,很有觀賞性。也正好趕上了全國各地景區的開放。今天正好路過,隨便感受一下知青的時代。時代在進步,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短短的70年,國產汽車從無到有,再到現在那外觀時尚的家用轎車,合資的降價,就是對國產的認可。就拿長安汽車來說,全新的逸動,可謂是集百家之長,它不僅有著時尚霸氣的外觀,還有著精美的內飾。而且,豐富的配置,讓二代逸動更具性價比。再加上可靠成熟的三大件(動力,底盤,變速箱),也讓它在同級別車型中有些更多的可比性和選擇性。

建國初期,影壁上的宣傳畫,都是圖案,走進這座知青園,讓人彷彿置身此地。

閱讀全文

與知青宣傳畫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全培訓教育小組方案 瀏覽:742
旅遊的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204
電子商務師考試資料網 瀏覽:592
中山佛山網路推廣方案 瀏覽:819
崗位培訓技能大賽活動方案 瀏覽:407
企業負責人培訓方案 瀏覽:974
企業培訓獎懲方案 瀏覽:520
溫州三頭牛電子商務 瀏覽:226
下載海濟生物電子商務 瀏覽:216
中專學電子商務有用嗎 瀏覽:424
明星代言拍攝方案策劃 瀏覽:465
銀行轉盤游戲方案策劃 瀏覽:760
中學生感恩父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3
2016年2月葯店促銷活動 瀏覽:527
電子商務部規章制度 瀏覽:875
2018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02
地區性汽車的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610
教室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84
培訓計劃編制工作方案 瀏覽:26
最新新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