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宣傳佛法被罵自認為優越,怎樣正卻宣傳佛法 中國佛教
有言教,有身教。自度而能度他,修正自己就是影響他人。阿彌陀佛!
B. 佛教能在中國傳播的基礎是什麼
早在法顯西行之前,東漢時即已有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等來中國傳教,駐錫河南洛陽白馬寺。後秦時,天竺鳩摩羅什三藏更大力整理由印度傳來的舊譯佛經,並新譯了很多通俗的經文,佛教才逐漸在中國廣泛傳布。
C. 為什麼中國的佛教信眾喜歡宣傳佛教,而道教信眾則低調很多是什麼導致的
儒釋道,都比較低調,道教崇尚清靜無為,所以更加低調,因此教徒也很少。專
道教幾千年來屬,教徒一直都不多,就是因為道教格外低調。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道教的信徒也極少。
世界上的幾大宗教,越是注重傳教的,人數就越多,信耶穌的世界上最多,就是因為他們非常重視傳教,大家看看中國的信耶穌的人就知道了,為了傳教不顧一切,甚至每天都詆毀儒釋道和無神論,為了拉人入伙,任何手段都在使用。道教則正好相反,道教幾乎沒有專門傳教的人。其實,道教絕對不比基督教差,老子的境界也絕不比耶穌差,《道德經》也不比《聖經》差,關鍵是傳教。如果道教人士學基督徒那樣傳教,估計道教也會遍布全球。
D. 佛教早期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以及代表人物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西北地區,東漢初年傳人中原地區,但只限於宮廷貴族。東漢末年中國佛教才由七層向下層,呈自北向南發展的趨勢,其間譯了大量的「佛經」。其中,《道行般若經》影響最大,它所提出的緣起性空思想奠定了我國早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到三國時期才正式確立了佛制。當時洛陽和長安已成為譯《佛經》的中心,朝野對佛教的信仰已相當普遍,而且大小乘並行。魏晉時期,玄學用老莊、玄學去比附佛教教義,佛教也主動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紮根下來。
禪宗把道場、佛事、修持都貫徹日常生活中,提出了「心」即是佛的主張,要求向內心求佛,排斥向外求佛的傳統教義,包括偶像崇拜、煩瑣教典、刻意修持等,同時改變了凡禪必坐的傳統。禪宗認為心外無佛,人人皆有佛性,只是因為各種妄念的遮蔽而沒有彰顯出來。當下頓除妄念,即可明見自心佛性,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此外,禪宗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要求從自心去頓見佛性。這種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如來藏緣起論。12世紀,中國禪宗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禪宗;在當代,禪宗又由中國和日本傳人歐美各國,並形成西化禪宗。
E. 如何評價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方式
佛教的本質是教育。教導眾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修行,無私無我,離苦得樂。而並非是祈求別人的力量來獲得眼前的個人利益。題主所說的此種現象從人自身看不外乎有兩種原因:
一祈福之人把佛教還是當成佛教,只不過誤解了其中真意或還心存為己之心;
二祈福之人把佛教與民間信仰混為一談,把佛菩薩當做崇拜的神靈,祈求的對象。這兩者顯然都不是正信的佛教。
F.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已有定論。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佛教史開始於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
G. 佛教在中國都有著怎樣的傳播與發展
公元前6至前5世紀印度釋迦牟尼所創立,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的宗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盧受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此為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之始。晉後期逐漸盛行,對中國思想文化各領域和社會風習產生了較大影響。
東漢漢明帝劉庄於永平八年(公元65)遣使至西域求佛法,佛教開始在中國內地傳播,時稱「浮屠」、「浮圖」。漢明帝的兄弟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桓帝曾於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將黃帝、老子和佛陀同祀。佛教在東漢作為一種流行的道術,所宣傳的大都是與中國傳統思想接近的「精靈起滅」「省欲去奢」「仁慈好施」之類的思想。據《出三藏記集》載,至東漢末年,累積譯經達五十餘部、七十餘卷。最早譯出的佛經,是明帝時由竺摩騰所譯《四十二章經》。漢朝所譯佛經多小乘經典,也有大乘經典。譯經者多為天竺和西域僧人,最有名的是安息沙門安世高和月支沙門支婁迦讖(支讖)。中國僧人嚴佛調亦曾參與譯事。東漢後期,佛教在中國分為兩支流傳:一為安世高系,一為支讖系。安世高於桓帝建和初到洛陽,奉小乘佛教,重禪法,譯經甚多,最有影響的是《安般守意經》和《陰持入經》。前者為習禪的方法,講呼吸守意,如黃老神仙家呼吸吐納之術;後者為解釋佛教名數,似漢人解經的章句之學。這種學說認為宇宙人生以元氣為根本,「元氣」即「五行」,即「五陰」(後譯為「五蘊」)。調息元氣,專注一心,使意念不生,人心平和,叫做「安般守意」。善「守意」者可得阿羅漢道。支讖奉大乘佛教,講般若學,與弟子支亮、再傳弟子支謙合稱「三支」。支讖於桓帝末(167年前)至洛陽,靈帝光和二年(179)譯《道行般若波羅密經》(即《小品經》),支謙避亂遷東吳時再譯為《大明度無極經》。支讖一系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討論的是人生的根本在使神反本真,心與道俱,而得成佛。東漢末年有《牟子理惑論》一篇(載《弘明集》),為現存的漢末中國佛教徒的惟一著作。
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佛教史上大力吸收消化印度佛教,並日益與傳統文化沖突、調和的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初被視為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魏晉時玄學盛行,佛教大乘空宗的般若學說因與玄學有相通之處,得以迅速傳播。西晉末年以來,兵燹蜂起,社會動盪,為佛教的廣泛流傳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佛教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廣泛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北方後趙、前秦、後秦、北涼的統治者,都重視名僧,注重從政治上利用佛教。西域僧人佛圖澄(232~348)為後趙統治者尊為「大和尚」,他除了宣傳佛教以外,還參與軍政機要。其弟子道安(312或314~385)被前秦統治者苻堅迎至長安主持佛事,領眾達數千人。他提倡般若空宗理論,組織譯經,整理經錄,制定僧團法規儀式,為爾後漢族地區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礎。道安的弟子慧遠(334~416)長期居住廬山,為南方佛教領袖。他著重調和佛法與名教、佛教僧團與封建王權的矛盾,鼓吹因果報應論和神不滅論,還宣傳死後轉生阿彌陀佛「凈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影響深遠。5世紀初,後秦主姚興迎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的著名僧人鳩摩羅什至長安,主持譯經,系統地譯出大量的大乘空宗佛典。他培養了整整一代佛教學者,其中如僧肇、竺道生等人對中國佛教都作出了重大的建樹。南北朝時佛教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南朝各代帝王都崇奉佛教,其中梁武帝蕭衍尤為突出。他發願舍道歸佛,自稱是「三寶(佛、法、僧)之奴」,多次捨身寺院,再由朝廷用重金贖回,以此充實寺院經濟。他親自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批判范縝的神滅論,使佛教在南方普及。北朝歷代帝王也竭力扶植佛教,熱衷於鑿窟雕像。在封建統治者支持下,隨著中國僧人對佛教經典理解的逐漸深入,出現了涅槃、成實、三論、毗縣、俱舍攝論、地論、十誦律、楞伽等學派。其中如竺道生(355~434)在南朝闡發涅槃佛性論,鼓吹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和「一闡提」(所謂滅絕善性者)皆得成佛的主張。他還批評積學漸悟的觀點,提出頓悟成佛。竺道生的學說,得到宋文帝劉義隆和梁武帝蕭衍的大力提倡。
魏晉時,佛教經濟力量微弱。到了南北朝,寺院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僧祗戶、佛圖戶。佛教通過出租土地,役使依附農民,經營商業,發放高利貸等,聚斂財富,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寺院經濟。在北方,北魏末年,寺院三萬有餘,僧尼多達二百餘萬人。在南方,梁朝佛寺約近三千所,僧尼八萬三千人。佛教成為重要的社會勢力和強大的經濟實體。
隨著佛教思想的流傳和經濟力量的壯大,釀成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新矛盾。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和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先後發動滅佛事件,曾沉重地打擊了北方佛教。在南方則有沙門是否敬王者之辯、夷夏之爭、因果報應之辯、神滅神不滅之爭,佛教的有神論觀念受到批判。但是,這些沖突是暫時的,佛教流行的土壤依然存在。後來,佛教學者轉向改造、創新,使佛教在隋唐時代獲得更大的發展。
隋唐隋唐時期全國統一,佛教各宗派得到進一步融合的機會。隋唐統治者為了更有效地利用佛教這一宗教思想武器,曾積極促成佛教思想的統一。佛教為了鞏固自己的宗教勢力,保護寺院經濟,也摹仿世俗封建地主階級的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世代相傳的僧侶世襲制度。從南北朝長期發展下來的佛教流派,有的形成宗派,有的被其他宗派歸並吸收。
學派起於南北朝,它只是宣傳某一經典學說。如擅長講《成實論》的是「成實學派」,擅長講《俱舍論》的是「俱舍學派」。他們講經的寺院並不固定,不注意傳法世系的繼承關系。隋唐佛教宗派是從學派發展來的,它有自己的宗教理論體系,宗教規范制度,在寺院經濟中有自己的寺產所有權和宗內繼承權,每宗各有勢力范圍和傳法世系。一所大的佛教寺院,既是該宗教的宗教宣傳中心,同時因藏有大量圖書資料,包括宗教及世俗典籍,它又是文化中心。寄居僧寺,依靠讀寺院藏書成名的貧寒書生也不少。寺院還經營高利貸,也是一個小型的經濟中心。
隋唐各宗正式建立和發展的時間有先後。天台宗最早,成立於陳、隋之際,創始人為智顗(531~597),以在浙江天台山創建基地得名,流行於今浙江及湖北一帶。法相唯識宗創立於唐太宗、高宗時期,創始人為玄奘及其弟子窺基(631~682)。以它的學說內容為宗派名稱,流行於長安、洛陽一帶。接著是武則天大力扶持的華嚴宗。杜順(597~640)號稱華嚴初祖,實際創立者是法藏(643~712),以所闡揚的經典為宗派名稱,流行於長安及今山西五台山一帶。禪宗創立於武則天統治時期,實際創始人是慧能,以它獨特的修養方法、思想方法為宗派名稱,開始流行於今廣東、兩湖一帶,唐末、五代時期遍及全國。還有律宗,守持佛教戒律,強調教徒受戒要有一定的儀式,但沒有什麼理論上的闡發。由於這一派熟悉受戒的儀式,後來壟斷了受戒的特權,有人認為也是一個宗派。凈土宗的奠基人可以上推到南朝的曇鸞(476~542),道綽(562~645)和善導(613~681)是它的創始人。密宗創立於唐中期,代表人物有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和不空(705~774),流行於唐中央政府上層統治集團,及今西藏、雲南一帶。還有一度流行的「三階教」,後遭政府取締。
唐末土地兼並加劇,賦徭繁苛,人民相繼流亡,以避征役。許多寺院佔有大批土地、勞力,削奪了官府控制的人口和財政收入。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845),官府下令拆除全國大寺院共四千六百餘所,中、小寺院四萬所,沒收良田數千萬頃(此數過大,疑「頃」為「畝」之訛)和寺院奴婢十五萬人,僧尼還俗的有二十六萬餘人,史稱「會昌廢佛」。由於朝廷政令已不行於割據已久的今河北一帶,這些地方的佛教勢力尚未遭到沉重的打擊。
乾符二年(875)黃巢起義爆發。
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寺院無法管理他們的土地,寺院經濟也由此一蹶不振。那些宣傳繁瑣經院哲學的佛教宗派都失去了他們的物質條件,只有禪宗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在隋唐時期,佛教為了彌補內部各宗派長期存在的理論分歧,加強理論上的防禦力量,共同對付唯物主義,各宗派都建立了判教體系。
隋唐佛教宗派哲學繼續探討了南北朝時提出的佛性問題,並對此有所發展。佛教各宗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把人的心理活動、精神訓練(主要是宗教修養)、人性問題以及人的心、性、情與宇宙觀的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構成各佛教宗派哲學的宗教世界觀體系。隋唐佛教宗派哲學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學范疇,並給以宗教的解釋。後來宋、明的唯心主義理學家,基本上繼承了這種宗教神學傳統。另有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從與佛教唯心主義的斗爭中,也利用他們的思想資料,加以改造,從而豐富了唯物主義的哲學內容。隋唐佛教宗派哲學對後來的宋明理學有直接影響。
隋唐時期影響較大、歷史悠久的佛教宗派,都是密切配合當時的階級斗爭,適應當時經濟及政治需要,維護當時封建統治秩序的。隋唐佛教徒的經典章疏等著作,與其看作是對印度佛教經典的註解,不如看作是中國佛教的創作。嚴格遵循印度教義的只有法相唯識宗。各宗派的觀點有些在印度佛教學說中找不到根據。即使在印度佛教經典中有根據的,那也只是採取其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經濟需要的部分。借題發揮,是隋唐佛教各種宗派哲學的特色。
除法相唯識宗外,隋唐佛教各宗派都是適應中國當時的經濟基礎、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各宗派都大力論證成佛的可能性,而且都作了肯定的答案。這是在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失勢後,唐朝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地主階級思想意識在佛教思想中的反映。南北朝時期,在門閥士族地主專政的歷史條件下,寒門地主在政治上不能占重要地位。像竺道生提出的「一闡提人(不具信心,斷了成佛善根的人)皆得成佛」的口號,還不能取得社會上的普遍承認。唐朝廷打擊門閥士族殘余勢力,扶植一般寒門地主,與此相應,佛教的佛性頓悟說、人人皆得成佛說,逐漸成為普遍公認的學說。
H. 最早到中國傳播佛教的是誰呀
最早到中國弘傳佛法的是攝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他們騎二匹白馬,從印度帶來了佛像、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貝葉經六十萬言。漢明帝以最隆重的儀式把他們迎接到洛陽,不久又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白馬寺,供這二位法師安居、譯經、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