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爨文化宣傳圖

爨文化宣傳圖

發布時間:2021-02-26 09:37:11

1. 最炫杜甫風的社會影響

杜甫草堂宣傳人員稱,2012年恰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館內的紀念活動正在籌備,這個現象引起大家關注杜甫是好事,但因為對象是杜甫,網友創作時也要考慮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傳統文化。
3月26日21點52分和21點53分,對於此事杜甫草堂發了兩條微博:「現階段的一種時尚,一種潮流。我們打開網頁,看到的是:『孩子們的頑劣天性、無邪童真,枯燥課業帶來的繁重壓力,祖國未來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調皮的孩子,無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調侃詩聖,公若在宛然一笑之後,杜甫草堂又說:「但這是童心嗎?這是幽默嗎?這就是潮流嗎?這值得鼓勵嗎?這已喪失了對人格最起碼的尊重,何況是對這樣一位被尊為『中華民族脊樑』的偉大詩人?包容有尺度,娛樂有底線,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禮遇,『杜甫很忙』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世,何處?拄杖一嘆,宛然一笑而已。」 「杜甫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我們決不允許抵毀杜甫形象!」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杜甫是世界上偉大的詩人,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仰他。現在是娛樂時代,網友塗鴉詩聖杜甫畫像,也可能沒有惡意。如果網惡搞他,是非常不應該的。
他說,杜甫是1300年來,為數不多的為底層老百姓鼓與呼的偉大的詩人。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他的經典詩句都是在為底層老百姓吶喊,他的詩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層老百姓的心聲。他不但是1300年來威望最高的詩人,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詩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惡搞杜甫,惡意醜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馬新朝說,我們絕不允許抵毀杜甫形象。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底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我們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發揚光大。 杜甫故裡布展工作已接近尾聲,很快就將開館迎賓。鞏義市文廣新局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以借著這股網路勢頭,「聯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回應此事,擴大杜甫故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河南省杜甫研究會副主席
程韜光,河南省杜甫研究會副主席、學者,其力作《詩聖杜甫》獲去年茅盾文學獎提名。他對「杜甫很忙」的看法頗為開放。
「昨天,接到國內外一些杜甫專家學者電話,問我的看法。我上網一看,不由得笑起來:孩子們太有才了!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對於擴大杜甫在現在學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讓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都有種劍走偏鋒的積極作用。」
程韜光說,實際上,歷史上的杜甫就有種自我戲謔、調侃的精神。
如他回憶童年的詩句: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其頑皮形象,躍然紙上。
又譬如,他流寓秦川時,寫的詩《空囊》苦澀而又幽默:「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不爨(cuan)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詩人在詩中說,世人以胡做亂為苟得富貴,自己因直道而行只宜艱難窮困相屬,活該到了斷炊、無衣的地步。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小錢為我看守著錢袋子呢。
也許,正因杜甫於貧飢之中意興不減、詼諧風趣的性情,方可支撐其精神,從而頑強地走向一處又一處的人生風雨!
但他強調,對於杜甫不能過於「惡搞」。 西安市教育學會會長許建國說,從表面上看,雖然這只是學生隨意塗鴉,把插畫重新畫了一下,但其中一些惡搞,甚至是醜化杜甫形象的圖片,折射出校園道德教育的缺失。「也可以說是家庭的行為教育、社會的風氣,特別是網路上流傳的消極或低級的現象,對學生造成的巨大影響。」許建國說,作為教育方,要確立正確的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為學生樹立好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寄託。
「今後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真善美。」

2. 中國戲曲的知識

1、"什麼叫戲曲"有多種說法,被普遍認可的是王國維說,他怎麼說?
答案:王國維認為,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2、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王國維1902年寫成的《宋元戲曲考》。
3、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誰?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春秋時楚國人優孟。
4、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漢代的《東海黃公》。
5、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哪一個?

答案: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

6、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誰?他一生寫過多少個劇本?

答案: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他一生寫了60多個劇本。

7、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什麼?

答案: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清代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

8、我國最早的劇場是哪個?

答案:我國最早的劇場是東漢時期建在洛陽城西的"平樂觀"。

9、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哪一種?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叢報'編輯出版的《二十世紀大舞台》。

10、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京劇。

11、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種形式?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多少種?

答案: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認為是南宋時溫州一帶產生的戲文。據最新統計,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5種。
12、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救風塵》、《牆頭馬上》、《李逵負荊》、《看錢奴》、《幽閨記》、《中山狼》、《玉簪記》、《綠牡丹》、《風箏誤》。(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3、《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悲劇還是喜劇,為什麼?
答案:《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十大悲劇之一。《琵琶記》是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寫的是悲劇性的矛盾,戲劇沖突在凄涼、悲慘的氣氛中展開,給觀眾以悲憤的感受。

14、《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竇娥冤》、《漢宮秋》、《趙氏孤兒》、《精忠旗》、《嬌紅記》、《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5、哪四位藝術家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答案: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16、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哪四種傳奇被稱為"臨川四夢"?
答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四種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被稱為"臨川四夢"。
17、元代有四個著名的雜劇作家被合稱為"元曲四大家",請說出他們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18、30年代以後,丑角使用過一種特殊聲型叫什麼聲?你熟悉善唱此聲型的名丑嗎?請舉出1-2名。
答案:痰火聲。善唱此聲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9、劇演唱上的一句話叫"千斤白、四兩唱",為什麼?
答案:說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員在運用唱腔和念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時,對於念白不可掉以輕心。
20、潮劇演唱時咬吐字方法的簡稱叫什麼?請舉例說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員舉例)
21、潮劇屬高腔劇種,有幫唱,請你說出幫唱的幾種形式並舉例說明。
答案:潮劇幫唱有兩種形式,一是與演唱者同步,為演唱者幫尾腔,如《掃窗會》高文舉唱"舉目雲山飄渺","雲山飄渺"加幫唱;一是作為劇中人為劇情幫唱;,如後台歌等。
22、潮劇音樂調類主要有五種,請你說出它們的名稱並舉例說明。
答案:輕三六調,如《蘇六娘》唱段"春風踐約到園林";重三六調,如《掃窗會》唱段"曾把菱花來照";活三五調,如《京城會》"喜得身榮中高第";反線調,如《刺梁驥》唱段"為相士自陶情";犯調,如《良仔討親》唱段"心中歡喜有十成"等。
23、潮劇唱腔結構中除曲牌體外,還有幾種結構形式,請說出它們的名稱。
答案:板腔體、填詞體和小調體。
24、潮劇伴奏歷史上有過三種形式,即協奏、齊奏和配器伴奏,請你說出它們分期的大概時間。
答案:建國前為協奏,建國初期為齊奏,"文革"期間有配器伴奏。
25、用二四譜"五二三四"讀輕三六調、重三六調和活三五調。
26、戲曲舞台上誰都知道"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哪兩種最常用的叫法?
答案:戲曲舞台上的"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兩種最常用的叫法是 "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27、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就區位而言,比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個區,你知道怎樣分嗎?每個區又怎樣叫?
答案: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可分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後左、後中、 後右,共九個區。
28、什麼叫"三小戲"?
答案:"三小戲"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戲,如《拾玉鐲》、《櫃中緣》等。
29、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你能說出3種嗎?
答案: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如桌、案、 幾、床、山、坡、牆、橋等。
30、京劇有"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之稱,潮劇怎麼說?
答案:京劇的"大花臉",潮劇稱為"烏面";京劇的"二花臉",潮劇沒有這種劃分,較難對口,但潮劇的"草鞋烏面"屬於"二花臉";京劇的"三花臉",潮劇稱為"丑"。
31、中國古代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梨園子弟"的稱號出自哪個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標准答案:C、唐朝)
32、《韓厥守宮》是哪一出戲的片段:
A、《搜書院》 B、《漢宮秋》 C、《趙氏孤兒》
(標准C、《趙氏孤兒》
33、世界著名雕塑《思想者》是誰的作品:

A、米開朗基羅 B、羅丹 C、畢加索 (標准答案:B、羅丹)
34、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作者是:
A、依列維坦 B、希什金 C、列賓 (標准答案:C、列賓)
35、名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出自哪裡:
A、詩經 B、元曲 C、樂府 (標准答案:C、樂府)

36、《國際歌》的詞作者是誰:

A、馬克思 B、鮑狄埃 C、貝多芬 (標准答案:B、鮑狄埃)

37、成語"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A、謙虛 B、捧起 C、生動 (標准答案:B、捧起)
38、《三岔口》最能表現中國戲曲的:

A、抒情性 B、思想性 C、虛擬性 (標准答案:C、虛擬性)

39、戲曲中的武大郎運用戲曲基本功中的:

A、跪步 B、矮步 C、醉步 (標准答案:B、矮步)

40、戲曲里的"插科打諢"是指:

A、走邊 B、雲里翻 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標准答案: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41、中國戲曲的經典劇目《趙氏孤兒》十八世紀曾引起歐洲許多偉大藝術家的關注,歐洲也出了一個與之近似而有民族差異
的戲,這出戲的戲名是:

A、《四川好人》 B、《中國孤兒》 C、《圖蘭朵》
(標准答案:B、《中國孤兒》)

42、包公戲中有個戲叫《灰闌記》,歐洲也有個以灰闌拉子來判案的戲,戲名是:
A、《馴悍記》 B、《唐吉訶德》 C、《高加索灰闌記》
(標准答案:C、《高加索灰闌記》)
43、《單刀會》、《群英會》、《華容道》取材於:
A、民間傳說 B、水滸傳 C、三國演義
(標准答案:C、三國演義)
44、傳統戲《八大錘》取材於:

A、《三國演義》 B、《紅樓夢》 C、《說岳全傳》
(標准答案:C、《說岳全傳》)
45、戲劇中的"戲膽"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B、貫穿性道具或貫穿動作
C、演員的精彩表演 (標准答案: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46、《百花齊放》一書的作者是:
A、毛澤東 B、魯迅 C、郭沫若 (標准答案:C、郭沫若)
4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與中國的哪位藝術家構成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A、戴愛蓮 B、尚小雲 C、梅蘭芳 (標准答案:C、梅蘭芳)
48、《杜十娘》的作者是:
A、湯顯祖 B、馮夢龍 C、王實甫 (標准答案:B、馮夢龍)
49、五升音階是指:
A、簡譜中的1、2、3、4、5 B、宮、商、角、征、羽
C、五個升號的音階 (標准答案:B、宮、商、角、征、羽)
50、名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誰的詩句:
A、歌德 B、拜倫 C、雪萊 (標准答案:C、雪萊)
51、《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在今天我國的哪個省?
A、山東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標准答案:A、山東省)
52、第一個將西方舞蹈帶入中國宮廷的是誰?
A、戴愛蓮 B、裕容齡 C、梅蘭芳 (標准答案:B、裕容齡)
53、電影《翠堤春曉》是表現哪一位音樂大師:
A、莫扎特 B、施特勞斯 C、柴可夫斯基 (標准答案:B、施特勞斯)
54、成語"手舞足蹈"最早見於:
A、《詩經》 B、《唐詩三百首》 C、《孟子》
(標准答案:C、《孟子》)

---------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3. 北京有什麼地方好玩

2009 北京旅遊景點門票價格一覽
八達嶺長城 門票價格為每人次淡季元60,旺內季80元(含八達嶺長城、長城博容物院、金周影院、熊樂園、景區內交通),只去八達嶺長城淡季35元,旺季45元;乘八達嶺纜車往返60元,單程40元。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昭陵)一日游全包 120元/人 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定陵地宮)一日游全包 150元/人
八大處公園 門票10元, 學生5元,月票10元;索道20元,滑道40元,溜索30元,太空艙80元,小動物樂園3元

4. 楚雄州歷史

楚雄彝族自治州屬於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之一,地處雲南省中部,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轄1市9縣,州人民政府駐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早在170萬年前,生活在龍川江兩岸的元謀人就已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掌握了用火技術。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謀大墩子和永仁菜園子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州境先民創造了以銅鼓為特徵的青銅文化,步入了奴隸社會。先秦時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著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

西漢中期楚雄州境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分別隸屬於越嶲、益州二郡;蜀漢時期,分屬建寧郡、越嶲郡和雲南郡;西晉時分屬雲南、建寧二郡;東晉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有「爨酋威楚築城硪碌賧居之」,故有威楚之稱;南北朝時分屬晉寧郡、興寧郡和建寧郡;唐初屬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南詔時屬拓東節度和弄棟節度;宋屬弄棟府、鄯闡府和威楚府;元初分屬威楚萬戶、羅婺萬戶和大理下萬戶,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屬雲南府、楚雄府、姚安軍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屬雲南府、武定直隸州、楚雄府。民國年間,裁府、州,設道、縣,設楚雄、雙柏、廣通、鹽興、牟定、鎮南、姚安、鹽豐、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共15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設楚雄、武定兩個專區。1953年,兩專區合並為楚雄專區,設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祿勸、富民、安寧17縣。1954年改鎮南縣為南華縣。1957年劃安寧縣歸昆明市。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並鹽興縣入廣通縣。同年又合並楚雄、南華、牟定、雙柏4縣為楚雄縣,合並姚安、大姚、鹽豐、永仁4縣為大姚縣,合並羅次、祿豐、廣通3縣為祿豐縣,合並武定、元謀2縣為武定縣,劃富民縣歸昆明市。

1959~1961年間,先後恢復永仁、姚安、南華、雙柏、牟定、元謀6縣。1983年9月改楚雄縣為楚雄市,10月劃祿勸縣歸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設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共9縣1市的格局至今。

5. 介紹白族的服飾 文化 建築 飲食 節日

【文化藝術】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帝國主義盜走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它將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用連續的短畫形式精妙的描繪出來,生動優美,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張盛溫創作的「大理畫卷」,被稱為「南天瑰寶」。該畫全長十丈,一百三十四開,以「護國人王經」為主題,畫著六百二十八個面貌不一樣的人像。筆法精緻嫻熟,工巧細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珍品。
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葯》、《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服飾】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民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 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現在已不多見。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
【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重要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曰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採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綉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後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葯,當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節: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不能去大理的旅遊愛好者,可以去離昆明市最近的昆明市五華區沙朗白族鄉就可以一睹精彩。
戀愛
白族地區節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非常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歷七月,數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 7-9 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夥子。姑娘穿上節日盛裝,精心打扮,小夥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夥子可以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可以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可以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情況,然後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通過對歌、姑娘和小夥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節 日: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於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 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禮儀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精鹽,腌上十來分鍾,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鹵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里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干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品,也是饋友的佳品。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設置了鑲以木架的鑄鐵火盆,上面放有一個鐵三角架,來了客人,主人便讓客人到堂屋落座,並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備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熱後,放入茶葉,迅速抖動簸盪煨烤。待茶葉烤至徽黃色,飄逸出清幽的茶香時,沖入一勺開水。這時,只聽「佣」的一聲,被沖起來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綉球花狀,堂以立時飄逸一股誘人的茶香。這一沖茶之聲,又響又脆,因而又稱烤茶為「雷響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時,便可沖入開水,斟茶獻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黃,濃香撲鼻。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蜂蜜和幾粒花椒,別具一番風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別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卻為小巧玲瓏、潔白晶瑩的瓷杯。按照「酒滿敬客,茶滿欺人」的習俗,主人斟茶要少,僅以品啜一二口為宜。當主人雙手高舉茶盅向客人獻第一盅茶時,客人接茶後應將它轉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長者和座中長輩,彼此謙讓一番之後,客人方可品茗。這時,客人一邊品啜,還要一邊贊賞茶味的甘香,欣賞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習俗,堪稱一門茶道藝術。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葉,多為下關淪茶。下關向為制茶中心,這里出產的散茶,遠銷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遙遠,常遭風雨,損失甚大。後來將散茶壓成碗形茶塊,不但耐儲易運,還不失茶味。茶葉運至地處長江、淪江匯合口的四川滬州時,茶商為廣銷此茶,便宣傳道:「淪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將下關出品的茶葉稱為下關注茶。於是,這種茶味醇厚,湯色澄黃,香氣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氣、散煙醒酒之效的下關淪茶,便聲名遠揚了。
豬肝胙
霜降過後,鶴慶的一些農家開始宰豬了。這時,他們照例要腌制白族傳統風味食品——豬肝胙。
豬肝胙的製法大略如下:將新鮮豬肝、豬肚、豬大腸和排骨等洗凈,入鍋煮成半熟,撈起來晾涼後,把豬肝、豬腸、豬肚切塊,將排骨剁成小節塊。然後,再按10%的比例放入鹽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一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茵香粉和烈性.酒1斤,調勻拌和後,裝入陶罐,壓緊,封嚴,置於通風陰涼之處。
經三四個月以後,可開罐食用了。啟封時,一股豬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飄逸出來。食用時,用一碗盛上豬肝昨,放入飯甑蒸局。蒸後的豬肝脾光潔油亮,香味誘人,吃起來麻辣咸香,鮮嫩可口,是白族農家款待親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線、面條,用它作蓋澆菜,其味更佳。
白族賀新房習俗與祝賀歌在白族地區,起房蓋屋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自然也就要舉行隆重熱鬧的儀式,還要按儀式 進程吟唱祝賀歌。

建蓋新房先要擇吉日動土砌石腳,石腳砌好後隔幾個月 (有的地方要隔二至三年,白族稱這段時間為歇牆)才擇吉日開工營造。在營造中要唱祝賀歌。祝賀歌由「上樑歌」和「封 龍口」兩部分組成,分別由木匠師傅在不同時辰吟唱。「上樑歌」要在上樑的時候唱。在一派歡樂的嗩吶、鑼鼓和前來祝賀的歡聲中,當頭的木匠師傅身掛一道紅彩,接過主人遞上的大紅公雞,一進步出堂屋,一邊唱道:「大紅公雞雄赳赳,你在家中報五更,遇著主人造金屋,用你報佳音。吉日良辰放聲 唱。四鄰好友賀新聲,良辰喜慶大家唱,日子天天新。」他一邊唱一邊在人們祝賀聲中爬過腳手架,登上利用兩根中柱臨時搭起的「陽台」,面朝東西南北中各拜了一拜,又高聲唱道:「一點龍頭出學子,二點龍尾上天。

6. 齊白石 徐悲鴻 張大千各自的特點

一、齊白石

1、性格

與「天趣」密切,農民般的朴實,孩童般的天真。(余秋雨評)

2、特點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

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齊白石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齊白石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齊白石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齊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3、作品

花鳥畫:白菜蘿卜、小雞、牡丹圖、葡萄、杏花圖、芙蓉鴨子、絲瓜烏鴉圖、燭火光明等。

人物畫:人物屏之漁翁圖、仕女條屏、賜桃圖、壽星公、鐵拐李等。

二、徐悲鴻

1、性格:

努力,堅持。

2、特點:

位置得宜,比例准確,黑白分明,動作或姿態天然,輕重和諧,性格畢現,傳神阿堵。

3、作品

奔馬圖、群馬、珍妮小姐畫像、九方皋、田橫五百士、負傷之獅、愚公移山圖等。

三、張大千

1、性格:

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2、特點:

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它是中國綜合性繪畫流派之一。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它是一個有別於「長安畫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唯一不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3、作品

喬木高士、壽桃 鏡心、黃山文筆峰、晴麓橫雲、阿里山浮雲等。

(6)爨文化宣傳圖擴展閱讀: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

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齊白石文稿並手跡多卷。齊白石的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7. 戲曲基本知識

中國戲曲
1 、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8. 找尋<戲曲大舞台>的資料啊,誰有啊...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中國戲曲
1 、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中國戲曲
1 、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主你學業有成
回答者:五嶽獨尊zzzz - 榜眼 十三級 4-23 11:22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評論字數200字以內

9. 北京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好玩嗎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的西北部,海拔650米,村子依山勢而建,四面環山,坐北朝南,層層升高,錯落有序。村中有清代四合院76套,房屋689間,佔地1萬平方米,建築風格獨具特色。房屋建築整體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端莊典雅,石雕、木雕、磚雕精美細膩,街道用青石、紫石、灰石鋪地,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北方保存最完整的扇面坡地組合式明清古建築群落。進入村莊天空湛藍,泉水澄清,林木翠綠,街道繁華似錦,呈現給人們一幅古樸完整的「清代民居圖」。
爨底下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深邃。北有卧虎嶺,東有蝙蝠山;自然形象金蟾望月,造型奇特神龜嘯天。有循環棧道可以俯視村莊全景,有巨雕石刻可供遊人照相留影。「碾子陣」留下了人類的崎嶇和滄桑,「一線天」提供了影視的景觀和場地。爨底下村是明代過往商賈的落腳之地,古道給村莊帶來了繁榮和昌盛。爨底下村從1995年開始開發旅遊,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村民們紛紛辦起了民俗餐館旅店,按照上級規定的星級標准,開展了紅紅火火的農家樂旅遊,純朴好客的山裡人和沒有污染的農家飯菜,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休閑度假。消費價格,可以按個人喜好,自己選擇。

爨底下兩個達標--達到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被批准);十項工程——基礎實施工程、市政設施工程、旅遊服務工程、生態修復工程、文物保護工程、特色明清接待服務工程、特色產品開發工程、古文化挖掘拯救工程、村民教育培訓工程、和諧文明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名村藍圖。
村民韓懷英夫婦以精心營造農家樂文化氛圍,提高農家飯質量,提高服務質量來招攬遊客,增加收入。近年來,她每年創收入10萬元,成了村裡有名的農家樂專業戶。她在2004年參加「八方食勝」擂台賽中榮獲銀獎。村民史文強開農家樂吸引影視界在他家拍了電視劇《手機》,提升了農家樂的聲譽,提高了經營效益。一年可實現收入4萬余元,可見黨支部推進以民俗旅遊為主的文化旅遊產業規模化,使群眾得到了實惠。

建成了4000平方米停車場,完成環境美化工程4530平方米,完成了箱式變壓器電網入地工程等10項工程建設。使環境大為改觀,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2006年完成16項工程上報立項工作,爭取立項總資金4700萬元。

把國家主流文化和當地古村文化相結合,努力加大歷史文化名村內涵。爨底下建立了綜合展室,展出和收藏文物400件,收藏名人字畫49餘張,撰寫描寫爨底下的文藝作品10餘部。開發以爨字文化為中心旅遊商品,精心打造特色品派,開發注冊了當地雜糧系列、乾菜系列、乾果系列以及蜂產品等五大類50種產品的商標注冊。與北京青翠文化創意公司合作嘗試開發了具有特色的土特產品和旅遊紀念品,通過一年的合作,該村的產品非常受歡迎,特別是荊花蜜和雜糧系列產品,已經走進了4星級賓館,產品全年實現總收入12萬元。還挖掘整理了30萬字的爨底下文哈化叢書的初稿工作。出版了景區的宣傳書籍和圖冊10種5萬余冊。在全國各大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台等主要媒體刊登宣傳文章100餘篇,在此地拍攝電影、電視劇、MTV共55部。

2005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71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9000餘元,比2006年人均增加1000元。本村勞動力全部實現零距離就業,並吸納周邊勞力進村務工100餘人。爨底下村已經獲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級景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殊榮。

10. 龍慶鄉豆溫村歷史

目錄

文獻綜述 1
阿務族在豆溫村的演變與發展 2
摘 要: 2
關鍵詞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 文 : 2
一 、阿務族的簡介 2
二 、豆溫村的現狀 3
三、阿務對豆溫歷史發展的作用 4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4
(二)、明清土司瓏阿本家族 5
四、豆溫阿務的經濟生活 6
(一)早期的交通優勢 7
(二)集市貿易的興起 7
五、阿務對豆溫風俗觀念的影響 8
(一)阿務的生死觀 8
(二)阿務族的婚俗 10
六、結語 11
注 釋: 11
參考文獻: 12
致謝 12

文獻綜述
本論文主要是從民族的角度來敘述一個民族村的發展。其基本的行文結構主要是採納了彝族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號的人類學還原》。朱炳祥先生對 摩哈苴彝村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對彝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詳細的論述。
西南地區的彝族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側重點都集中在楚雄、大理、涼山地區。而彝族聚居度較小的地區,研究較少,這也是這些年民族研究的一個盲點。
在《彝族文化研究叢書》中劉堯漢先生與費孝通先生的談話可以了解到彝族的生活習慣和信仰問題。其中費先生談到:涼山是彝族最後的基地彝族文化發展的地區則是貴州的水西、雲南的楚雄、大理一帶雲南靠昆明至大理一帶,經濟也比較發達,是多民族交匯之區。其他民族進去,漢族也進去,就慢慢融合起來。彝族的分支很多,這對民族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中華民族不是強調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的分開,而是關注民族就間的相互融合。
劉堯漢先生在《中華龍虎文化論》中提到的觀點是:龍是南方的,虎是北方的。虎也可以算是西方的,羌人是西戎,龍是東夷的,兩者結合象徵中華民族。但有時也不是分得很清。
馮漢驥先生著的《羅羅與東爨》中主要提及的觀點是:羅羅文舊稱爨文,故羅羅亦稱作爨人者。蠻書言「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在西南民族中,不乏實例,故爨人中所包含之民族,想至復雜,羅羅不過為其中之一種也。
龔蔭在《雲南明清土司通史》中談及雲南各地主要的土司,並對土司制度進行了總結和評論:土司制度的設置,土司要借重封建王朝的封號,提高自己的地位,鎮攝人民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治理。而封建王朝則要利用土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統勢力和影響,建立和鞏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
本文中借鑒了上述學者的一些學術觀點,並秉承了民族大團結,民族大融合的思想。
在和楊青山和楊秉謙兩位老人的交談中也充分的了解了阿務族的生活習慣信仰和豆溫村的歷史,在此特別的感謝兩位老人,他們不僅為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幫我闡述了民間歷史和傳說。

阿務族在豆溫村的演變與發展
楊飛林
雲南民族大學 人文學院07級歷史學 ,學號:2007034112

摘 要:本論文主要介紹阿務族在豆溫村的作用,並從歷史,經濟,風俗等多個方面來加以說明。古村豆溫的存在發展與阿務族的演變和發展分不開。豆溫村的方方面面都印著阿務族濃濃的筆墨。
關鍵詞:阿務 ; 豆溫 ; 演變 ; 發展 ;
Abstract: By A Wu people』s history , economy and custom ,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indroce the influence of A Wu in Dou Wen village . The old Dou wen can not develop and change without A Wu people. All aspects of Dow Wen are craved by A Wu people』s culture.
keywords:A Wu ; Do Wen ; Change; Development;
正 文 :
一 、阿務族的簡介
阿務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阿武、阿烏潑,他稱:拉武,孟武。主要分布在雲南東部的彌勒,元陽、西疇、金平、羅平、師宗、鎮沅等縣地。
而今對於阿務的稱呼各學者也是眾說紛紜如:《師宗風物》中稱為「阿務」,易謀遠先生著的《彝族史要》中稱為「阿武」,而《師宗縣志》中稱為「阿烏」。對於稱呼的爭論一直在繼續,而本文中主要以2003年版的《師宗風物》稱呼為准。
彝族中各支系大多有自己的語言,而擁有文字的只有少部分的支系。主要在大小涼山地區居多,在師宗境內彝族各支系中,沒有發現彝文書籍或書寫有彝文的歷史文物。通行應用漢文,在喪事和迷信活動中請「畢摩」①念經亦為彝語漢文,而阿務語是彝語的東部方言區屬葛濮土語類方言②。
阿務語由於沒有文字又加之民族的大融合,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阿務語的傳承就停滯不前,現今會說的也只有少數的老人。
對於現在的阿務族與其他的支系最明顯的區別和特徵主要是從他的服飾和著裝,服飾尚青藍,五十年代以前,男子多用3米左右長的黑布纏頭,稱為「大套頭」,穿對襟衣,衣綴由7—9個對布扣(富家用銀扣)縫制而成。而下身則以寬大褲腳的長褲為主。1950年後,男子服飾逐漸與漢族的相同,無太大的差別。

(圖為阿務族服飾,左圖是未婚姑娘服飾、中圖『白色』為中老年婦女、右圖為男子對襟衣。)
而婦女服裝在未婚,已婚和生育孩子後有明顯的區別。未婚姑娘喜歡用白,藍色棉布大襟長衫,襟圍和袖襯鑲黑布邊,肩部綉花,長褲腳邊有綉花圖案一圈,圍腰常用黑色細布,齊胸用銀鏈挎頸上,圍腰上綉花,兩則釘綉花條帶系於腰後。未婚姑娘獨發辮下垂,頭戴「彩公雞帽」,帽邊釘一排銀泡花,兩則均綉滿各色圖案,鮮艷奪目,耳戴銀耳環。結婚後的不再戴公雞帽,發辮收盤於腦後用頭部帕包起。
二 、豆溫村的現狀
豆溫村隸屬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龍慶鄉,位於縣城東南四十公里的群山擁圍之中,周邊群山高聳翠疊,綿延起伏,山山相連,層巒疊嶂,蔥蘢秀麗,盤旋婆娑,固古有稱為「萬馬歸槽」。而村子如鯉魚坐落在槽中。

(豆溫全景)
豆溫村是廣西府③通往黔、桂、蜀必經之道。村四周都有道路通往他地,而交通也正是豆溫發展的關鍵因素。
豆溫村為何叫豆溫已無史可考,但原來多叫「洞門香」,其叫洞門香主要是豆溫多種油菜,加之豆溫海拔在1300—1600米,氣候蜀溫涼性,平均年日照量在256天,霜期較少,又為槽地,土質深厚多為黃青壤,很適合種植油菜。而豆溫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已有450戶左右,人口達2100人左右。這樣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基礎服務,在村的四個道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四個營房,主要用來在油菜成熟的時榨菜油,其他的小村子也趕來榨油,在油菜成熟的那段時間,營房幾乎是燈火通明的榨油,這樣在村裡的每個角落都可以聞到香噴噴的菜油。而豆溫村的西南路口有一石壁洞而每到這里香味更濃,這就是為什麼把洞和香聯系在一起而叫洞門香的緣故。
(用以榨油的大碾盤,直徑約為3米左右、厚約15公分左右。)
豆溫村主要以阿務族和漢族組成,又主要以 楊、李、張、陳、劉、馮六大姓構成。而其中楊姓者都為阿務族,阿務族在豆溫佔有三分之一的比例。這也是阿務在豆溫村發展的基奠。
三、阿務對豆溫歷史發展的作用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豆溫村始建何年,無史可考,《師宗縣志》記述「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師宗州設檳榔、英武、六德三個驛站,後英武驛承為虎所傷遂廢,皇慶三年(公元1313年)廣西府設馬站五處,其中師宗州豆溫村設馬站一個馬十匹。」
元朝忽必烈統一全國後,奠定了祖國的宏偉版圖,是唐宋以來號稱「羈縻之地④」的廣大邊疆地區與內地連為一體。封建王朝為直接控制民族眾多,情況特殊的邊遠地區,根據當地土住民族首領勢力的大小,委以不同的官職,施行土司制度龔蔭著的《明清雲南土司通史》所述:實施土司制度是為了「以夷治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委任少數民族首領為官,讓他從其俗統治本民族。通史制度的設置,土司要借封建王朝的封號,提高自己的地位,鎮攝人民,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封建王朝則要利用土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統勢力和影響,建立和鞏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
師宗土司瓏氏是封建王朝的世襲土官,在師宗世襲數代。《土官底薄•師宗州同知》記載:「阿的、羅羅人,承襲父職,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歸附,十六年開設衙門,二十一年赴京朝覲,除本州同知。」
而居住在 豆溫村的阿匡(阿務族首領)就是師宗城郊恩榮里土官武德將軍普恩(阿務族)的支親。又與世襲土官瓏氏為姻親。所以阿匡土司的勢力范圍也很大,以豆溫為中心,居住在村的東南邊,後稱為「土官城」,統治著附近的村寨,主要是現今的九個村:阿月、阿涉、上池布格、小平田、小豆溫、小興廠、老廠、畜牧場、馬背沖等。
而在阿匡統治的這個區域里已可以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市場。在畜牧場由於地廣人稀、樹少草密、適合放牧,主要以蓄養羊和馬為主,養馬為土司提供了戰時的戰馬和平時的交通工具。羊肉是阿務日常的肉食,特別是每年的「火把節」。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製作各種飼料時也沖分利用糧食釀造白酒,現今的畜牧場白酒也是很有名勝。而小興廠和老廠有嗎,少量的鐵礦石,所以在這兩地主要是冶煉鐵礦,製造農用工具和兵器。阿務也自稱阿武,其天性尚武,酷愛刀槍。所以男子多喜佩刀。同時也會把兵器用以與其他土司交換所需的物品。馬背沖的森林茂盛樹質好,擁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絲榔,在土司建土官城時提供大量的優質木材,現今在土官城的遺址中也時有挖出一些木材,其質尚未腐朽。而豆溫和小豆溫主要以種植為主,為土司提供生活的來源和保障。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使得阿匡家族快速發展,從這以後就不斷的加大了軍事的投入。在村的西南方建了一個訓練場,後稱「跑馬路」,主要是訓練土司的騎兵。軍事的不斷發展後,就開始攻打周圍的小土司,不斷的擴大了自己的統治區域。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300年)其勢力已佔據了三個鄉,已能和瓏氏土司媲美。由於土司制度發展的滯後性,使得朝廷對土司制度進行了改革,而這樣的改革無疑是很大程度的壓制了土司的利益。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四月,羅雄州(今羅平縣)土酋,軍火主阿邦龍少聯合師宗州豆溫村的阿匡,貴州普定路普安的阿只,阿為起義,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元朝廷派右丞相汪惟能率兵進討,阿邦龍少、阿只、阿為率兵退至越州(進曲靖越州鎮)據守。汪惟能令其繳械投降,阿邦龍少等眾土官士兵不從,進行抵抗,朝廷遂遣平章,也速帶爾率兵萬人至曲靖與汪惟能會合,派遣土王昔寶赤,吉里赤等為先鋒征剿,當場斬殺阿邦龍少,其餘土官兵逃散。
阿匡逃回豆溫村據守,養精蓄銳,補充兵員,訓練士兵,構築工事,在正乙山頂挖築戰壕,用石塊支砌掩體。在村西南一小山頂建蓋營盤,當地群眾稱之為「老營盤」。在村西邊山頂建登高架,作戰崗、放哨、報警之用。在村的四個入口都建了柵門,每夜安排青壯年輪流駐守執勤。
這次起義主要是由阿邦龍少組織的,當元軍斬殺了阿邦龍少後就採取了安撫政策,這也使得阿匡逃過一劫。
(二)、明清土司瓏阿本家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起兵反元並建立明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也沿用了元朝的「羈縻之策」,只是更進一步的完善了土司制度,規定土司可以世襲,建立武裝,維持地方誌安,但受流官的監督。豆溫村土司在這一政策的支持下,在漫長的修養生息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傳至瓏阿本時,已具有相當的經濟勢力和軍事勢力。在原來營盤的對面山上又建立了一個營盤(後稱新營盤),兩營盤對峙成為一線,中間為廣西府通黔桂的必經之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師宗州土官開設衙署,傳至瓏耿時,《廣西府志• 建置(附官署)》中記載:「土知州瓏耿暴虐,天啟甲子(公元1624年)春欲糾夷眾竊印據城,目把楊自輔力止,事乃寖,耿遂天絕。」後遣管事李璜赴京請襲知州,璜到京後奏土官暴虐,懇求「改土歸流」,朝廷應允設流官。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春,豆溫土司瓏阿本不滿流官統治,起義反明、直搗州城、拆毀城牆。明王朝政府派巡撫,都御史吳文度調兵鎮壓,吳親自督兵分三路近剿,一路從師宗,一路從羅雄,一路從彌勒,另遣一軍埋伏南盤江沿岸。命武定軍民府土官鳳英為征剿統帥,瓏阿本率本土將領民眾,分兵三路憑借已構築的工事據守,與明對抗,明軍將廣士眾,火力十足,瓏阿本撤兵退至正乙山,憑山高峻險懸崖峭壁的天險堅守近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被明軍擊敗,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土官城被毀,豆溫村 的阿務族被大量的屠殺。曾經的輝煌變得凋敝林立。從此後有了大量的充軍戶和流民戶進入豆溫定居,這樣在政治上監督著殘余的阿務族,在經濟上壓榨著阿務族

(左圖為土司瓏阿本家族的墳墓、右圖是『桅桿』是土司家族墓地的鎮邪物)
在這段時間里雲南各族人民的反抗與民族間的糾紛十分的頻繁,尤中先生著的《雲南民族史》中講述:「武尋之變」——是各民族反抗大民族統治階級的壓迫,譬如;木邦、孟養和隴川等邊境土司紛爭。「水烏之叛」是永寧、鎮雄、烏撒、烏蒙、沾益的「羅羅」各土司叛亂,他們的宗旨和原則是「家派一源,境土相連,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救相援。」在先後八年之內,戰爭連綿不斷的進行著,戰爭區域橫亘雲南通向內地的交通線,阻斷雲南與內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雲南的統治頻臨危機。
四、豆溫阿務的經濟生活
《師宗州志》中所述:新中國剛剛成立,為了統一幣制,使用人民幣佔領市場,縣成立了禁銀委員會並發布布告,召開各種人員座談會,宣傳政策,動員群眾拒用銀元半開,使用人民幣:在城區、圭車、者黑、豆溫、長街、鴨子塘、龍慶、瓦葵、布租等集市開展禁銀。
從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溫集市經濟在全縣中的地位,豆溫集市經濟的發展與土司的治理和地處交通要塞有著密切的關系,豆溫集市發展最繁榮時正是在土司瓏阿本統治時期。
(一)早期的交通優勢
豆溫集市的由來要從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說起,當時豆溫地要塞,是滇東至桂黔的必經之路,然次已住居民即阿務 ,使用在這里設了一個驛站,驛站歸州署統轄,主要任務是傳遞文書信件,接送調往官、軍。驛站設驛長一人,設身體強壯善於奔跑的驛夫二人。一般根據驛站規模的大小,確定接換馬匹和人員的數額。在沒有現代通訊的條件下,驛站是人工傳輸信息不可或缺的設施。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為保驛站暢通,豆溫村民捐銀重修懸崖絕壁中的石口子段險道。完工後在石口子洞口豎碑記載其修路之艱辛和捐資者姓名留存後世。後興修師宗至畜牧場公路時被毀。
隨著道路的暢通,從滇中的商品要銷往內地和內地商品銷往滇地,大多都經過這條路,特別是從內地的商品到了豆溫都需要轉托。這樣豆溫集市誕生了,集市誕生之初,實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少部分使用海貝、金銀購物市場物資與當地民族生活習慣貼邁,深受當地民族歡迎。
(二)集市貿易的興起
明清時政府鼓勵商業發展,不斷的激發了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來往貿易,豆溫村經常來往的商賈有:四川的小百貨店,廣西南寧的絲綢商,百色的葯材商,宜良的鹽商,彌勒的糖業商以及湖北、江西、漢口、貴陽、昆明、陸良、瀘西、羅平等地的商賈。街期商賈雲集,來我馬匹達三百餘匹。當隱隱約約的馬鈴聲臨邁時,村內的幾十家馬店、飯館也隨著忙碌起來,馬店老闆手裡托著水煙筒,出出進進地交待伙計備草料、飲馬、滿面喜氣笑迎賓客。
當時把豆溫稱為「小雲壇」,起意為他的富裕和繁榮可以和昆明媲美。在村的南邊有一坡,現多稱為亂墳坡,主要是在哪許多的商賈馬夫定居在豆溫村,死後就統一葬在這個坡。
從前古村名千里,羊腸小道便通暢。
上至春城昆明市,下至百色漁米鄉。
客商小販到此地,半數人家歇滿堂。
街頭街尾擺攤子,真是繁華一市場。
古村成為中間站,街頭街尾鬧嚷嚷。
四道村門立四方,一更十分門關上。
五更雞鳴天快亮,生意貨郎趕路忙。
幾經興衰幾經度,錘煉人民志如鋼。

(楊青山⑤老人為豆溫村過去集市所寫的打油詩 。雖然其詩簡潔朴實,但能夠充分的敘述當時的現狀。)
豆溫村的街道以村落為依託,以村內的一華里的街心為集市,《師宗縣志》所載:街面開設有銀器店4個、米糧店4個、日用品雜貨店12個、鹽店5個、木製農具商店15個、馬店42個、飯店10個、煙館10個、賭場5個、行商20戶。街天上市人數達6000餘人,騾馬500匹,交易商品有:絲綢、布匹、槍支彈葯、大煙、鹽巴、紅糖、葯材、小百貨;香菇、木耳、大麻、花生、生薑、火腿等成千上萬個品種。
市面所有商品應有盡有,貿易往來紛繁如織、彼此相需、市場活躍各種小販的叫賣聲、歌聲交織在一起,南來北往的人們集聚一起,人宣馬嘶、不絕於耳、響徹村空,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故而稱為「小雲壇」。
《彝族史要》記載: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局限彝族中的生產發展和經濟水平比較緩慢,加之長期形成的小自耕農自給經濟習慣,所謂:「養牛為了種田,養豬為了過年,養雞為了生蛋換鹽」。對於這種觀點是從大局而論的,而阿務族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沒有受到太多正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抑制。對於商貿有濃厚的興趣,在豆溫的集市中,阿務以「本家」的身份,有家有室、有田有地、建了許多的商鋪或出租或自己經營。在其中的15家木製農具商店中就有10家是阿務族經營,一些日用品更是不勝枚舉。阿務族自製的棉布或麻布在市場上也是橫手歡迎。因為管轄豆溫村的土司是阿務族,許多外商大賈都會買上阿務族織的布巾披在肩上,這樣可以融入到阿務的生活中,博得土司的認同和支持。
五、阿務對豆溫風俗觀念的影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由於地域的因素,其間也會有大同小異的地方。
(一)阿務的生死觀
在豆溫村中阿務現在的比例只佔到三分之一,但其觀念對全村的有很大的影響在現在的村裡都慣行著阿務的生死觀。阿務的生死觀是積極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從態度上總感覺有一絲絲的消極之味,而對於阿務而言,他們沒有一種成文的生死觀的記述,但從他們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和行為中,就能深刻的感受到這種觀念。
在孩子呱呱墜地時,主人家就會准備許多的紅雞蛋(用品紅染的)送給自己的親戚朋友是代表著「落紅有喜」之意。收到紅蛋的家庭會在孩子產下七天後集伴而到產婦家,看望產婦和孩子。去時會帶一壇子米、雞蛋、紅糖和襁褓的衣服或紀念品。
而當人去世時或斷氣時,家人要放鞭炮,這是為了向天地神靈、家族親人和鄰居鄉親們告知老人已斷氣。這樣家族的人會放下手裡的活計到死者家悼念和幫忙。在當地總有一句純朴的話:「幫忙就是幫自己」,靠這樣的民風,家族有再大的事也能淌過。然後請畢摩到家做法事和建紙房,後是擇日、選地。一般在家中會停放一周左右讓後親來釘棺。建紙房很有講究,用竹子、桔桿、彩紙扎制而成,一般幾個人要花兩三天才能完成,送終的前一天親朋好友會前來送行,這時畢摩會用一根白線從棺材頭拉到「獻白」⑥場地,其意為帶著亡靈上天。太陽快落山時本村的阿務族會在族長的帶領下從村口「跳把式」、「跳獅子」、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到死者家。而此時死者後親會從他村帶一支民間歌舞團來表演,其意為對死者家屬的慰問和對死者的悼念。
跳把式是一種武術表演,這套表演技巧是阿務族在過去的生產生活和戰爭中演變加工而成的。起初表演是為了給土司觀賞的,發展至今跳把式的意義已變,成為了為亡者開路送行的儀式。
跳把式是有一式兩雙構成,也就是同一種道具兩個人合跳,在最前面的是「火流星」跟其後的是「春秋刀」,其形與關羽的大刀相似,後面是「三金叉」、雙刀、箍桿、劍鏢、雙節棍,再後是「唐僧師徒戲獅子」,最後是鑼鼓鈸號。

(這六幅圖是『把式』,從左上至右下依次是:春秋刀、戟、箍桿、雙刀、雙節棍,)
對於跳把式中的道具的猜想和說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大力發展南中地區,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把諸葛亮拜之為神。而南中地區對蜀漢的發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把式里的「春秋刀」、「雙刀」、「戟」與三國中蜀的三兄弟「劉備、張飛、關羽」的兵器相似,而後期加入了「唐僧師徒」四人的面具,著很大程度是在電視劇《西遊記》中的模仿。從這可以看出阿務族善於借鑒和學習。
對於阿務的生死觀,最主要體現的一點是: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快樂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與漢族的三年守孝的不同,三年守孝中子女多為虔誠和悲傷。孝與不孝父母生前已知曉,人固有一死,活著就應該快樂充實的活著,亡者已去,家人不應過分的沉寂在悲傷之中要快樂的活著,這也是亡者想看到的。
阿務大多信仰鬼神,生病時會「豎筷子」、「展香」給畢摩看算。看是哪個鬼魂附在病人的身上,然後通過畢摩轉達鬼魂的需求,他有什麼需求就盡量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魔除病好。在阿務與漢的交融之中,在觀念和生活習慣中的相互融合和發展,也使得豆溫的風俗和觀念有著其特色之處。
(二)阿務族的婚俗
在阿務族集聚的村寨里,一般都建有「公房」,既是公務活動的場所,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幽會的地方。公房中間用籬笆隔開,男女各在一邊,青年男女集聚公房裡或織麻捏繩或吹簫彈弦,這時是聯絡感情尋找對象的最好時機。如果有其他村的小夥子來尋找對象,小夥子會叫人把一枝栗樹丟到女青年圍坐的火塘邊後就跑開,姑娘們得到這個信號後就叫自己的玩伴到外面找男青年,而小夥子為了試探姑娘的誠心,決不會讓姑娘們找到。過一會又仍第二支,到了三四次後,姑娘很容易就找到小夥子。這時姑娘會把它他邀請到公房的一側,本村小夥子知道了來意後便會自動的走開。而姑娘們會煮白酒招待客人,並找來煙和煙筒准備裝煙,裝好後從籬笆縫中遞過去,說「索果依著」(老表咋煙),小夥子接過便吸,吸完後又重新裝好遞過去,點上火反邀姑娘咋煙。這樣一來二去後便開始唱歌。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講話就會唱歌。」
如果男女雙方相互愛慕,男方便會托媒人前去提親,而女方父母即便對男方滿意也不會在第一次就答應,而要經過媒人三番五次地上門說合才會訂下吃「火龍酒」(訂親酒)。
討親這天新郎要等舅舅掛完紅後才去娶親,後親在婚喪嫁娶中是最尊貴的親屬,後親的舅舅權利最大,舅舅掛紅時會說一些奉贈的話
掛紅,掛紅,喜氣洋洋。
一掛天長地久,二掛地久天長。
三掛榮華富貴,四掛財帛興旺。
五掛五子登科,六掛福祿進堂。
七掛全家齊集,八掛八方為王。
九掛日久人長壽,十掛幸福萬年長。
去時要帶上大量的煙、酒、肉、布等禮品獻於女方這稱之為「獻大酒」,女方的客人會故意刁難和戲弄討親讓你,她們會用鍋煙子塗抹討親人的臉,稱為「染花臉」,把他們染得滿臉烏黑引來鬨堂大笑。
起程時,討親人要祭拜女方家祖先,然後請新娘及送親人上路,此時新娘會表現出對娘家的留戀和依依不捨之情,不住的哭泣,要等討親人請過三次之後才離家上路。
到男方家後開始「鬧房」,鬧房是親朋好友在新房裡與新婚夫婦嬉鬧取樂。它既是親朋好友向新人表示祝賀的方式,也是驅除邪淫、趨吉避凶、祝福吉祥必不可少的儀式。過了這夜後男女就是正式的夫妻關系。
阿務族的婚俗中體現著戀愛自由的思想,父母對兒女的婚姻不做過多的干涉。而男女青年多為了愛情而結合在一起,這樣以後的婚姻生活還是比較的和諧和幸福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早婚現象嚴重,基本上十七、八歲是為女子都已結婚。在民族集聚的地區,計劃生育實施難度大,超生、多生現象突出,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為了生一個男孩,花多大的代價都可以。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子女多後生活水平和教育供給就跟不上。子女多為文盲、半文盲,再後又步入早婚。這樣的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要脫貧致富就困難了。
六、結語
豆溫的阿務在幾度滄桑、幾度變遷中堅強的發展著,曾經豆溫的土司、驛站和市場凝結著歷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結著阿務與漢的滄桑與輝煌,然而隨著交通優勢的喪失、商業貿易的衰落,使曾經的「小雲壇」變得暗淡,許多的民族文化與古跡難以尋覓,土官城、營盤、烽火台早已飄逝,只留下地名延至今日。但是在阿務與漢族的同心協力和黨的政策的鼓勵支持下一個特色的民族村正在崛起。

閱讀全文

與爨文化宣傳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根據圖片識別電影 瀏覽:724
湖北億龍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05
最新電影誇克 瀏覽:792
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在河邊被一箭射穿的恐怖電影 瀏覽:476
韓國一部畫室的電影 瀏覽:396
周星馳電影100部完整版 瀏覽:356
哺乳吸奶有哪些電影 瀏覽:776
台灣幾個老頭騎摩托車叫電影 瀏覽:781
納粹高徒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55
龍騰小說排行榜點擊榜txt下載 瀏覽:177
有一部電影主角小孩叫傑克保姆 瀏覽:720
適合深夜看的高分電影 瀏覽:415
在哪看電視劇可以免費不要會員 瀏覽:14
針對青少年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416
探險電影美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4
關燈後故事簡介 瀏覽:152
台灣四級茶山春色 瀏覽:986
踢踏舞電影小女孩 瀏覽:478
西瓜影音周星馳功夫 瀏覽:606
韓國孕婦片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