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麻醉學怎麼樣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說麻醉學專業:
1、麻醉學專業的地位
2、麻醉學專業的就業
3、為什麼有麻醉學專業被取消的傳聞?
1、專業成立時間晚
1986年在徐州醫科院正式招收麻醉學專業學生。1987年列入國家專業目錄,1995年經研究提出,以麻醉學專業(本科)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住院醫師培訓為方向的發展思路,從成立時間算起,到現在不到30年。
2、地位一直不如臨床內、外、婦、兒科,高等醫學教育中,也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在2003年之前,在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課程中,是沒有麻醉學這門課程的。
醫學生在外科學總論中,以6-8個學時學習麻醉學的相關知識,曾經有一段時間,還有過取消麻醉學專業的討論。
直到2003年麻醉學才終於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正式列入《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列入了醫學教育課程體系。
3、麻醉學專業歷史地位一直比較低
在國內,早期沒有專門的麻醉科醫生,所以麻醉科也叫手術麻醉科,現在一些比較基層的醫院也仍然保留這種叫法,當時麻醉方面的工作多是由一些經過培訓的手術室護士來進行,長此以往,導致麻醉科醫生的地位的低下與不受重視。
1、人才需求現狀:人才供不應求。
以下列出一些具體數據,大家可以直觀感受下。
2018年青海全省72萬平方公里,只有414名麻醉醫生。
江蘇省麻醉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2017年最新抽樣調查:全省95所三級醫院接受調查,反饋率100%,主治醫師以上人員與手術麻醉總量的年比例為1:967,按國際標准1:600計算,麻醉科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短缺非常嚴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統計,全國有7.5萬名麻醉師,美國有3萬名,按人口比例,中國缺6萬名。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需要2.4個麻醉醫生的標准,我國也至少應該配備33萬名麻醉醫生,僅從數量上看,我國麻醉醫生只有「標准配置」的五分之一。
2018年中國手術室的手術量將超過6000萬人次,佔全球手術室手術量的七分之一,全國有55所醫學院校,培養麻醉學專業的學生,每年大概輸送5000多名畢業生,麻醉學人才緊缺,人才需求是剛需!
更要命的是:
以前的麻醉,是術中麻醉為主,現在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術前、術中,術後)拓展,術前評估與准備的強化,精細化麻醉的實施,術中生命復甦與重症監測治療,術後鎮痛,加速康復外科,新帳加上舊帳,所需要的麻醉人才會更多。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家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力度培養麻醉師的政策!
2018年在《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政策中明確指出: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6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並保持穩定。麻醉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配比更加合理,崗位職責更加明確,麻醉與鎮痛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加舒適的醫療服務。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探索建立以臨床崗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機制,堅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穩定麻醉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中加強醫學生麻醉學相關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單獨開設麻醉學專業課程。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收力度,合理調控各專業招收比例,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以中西部地區、地市級以下醫療機構在崗麻醉醫師隊伍為重點,加強針對性繼續醫學教育培訓。
2、麻醉醫生負荷重,待遇低!
麻醉醫生猝死的新聞,你在網上搜搜,一大把。
2014年的數據:
「現在上海各大醫院手術量年均增速在20%左右,根據統計,上海10家三級醫院共376名麻醉醫師,全年手術約24萬9千台,平均每人每年需要處理662台手術。在很多三甲醫院,一位麻醉科醫生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已是很平常的事。仁濟醫院麻醉醫生蔣茹說,她作為主治醫師要負責2~3個手術間,一整天都是「泡」在手術室里,吃飯、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按分鍾來算。」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0月24號下午,阜外醫院40多歲的麻醉師昌克勤昏倒在手術室,腦干出血。他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手術室哀鴻遍野!大家落淚,不僅僅是因為他,更多的是為自己!在這條流水線上,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據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支持的調查表明,麻醉科醫師工作壓力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繁重的麻醉工作和超長的勞動時間。其中,大於三分之一的麻醉醫生每天需完成5台以上的麻醉工作,一半以上的麻醉醫生每天工作時間大於10小時,近80%在工作中感到過於疲勞,一半以上經常失眠,三分之一以上患有胃潰瘍或高血壓,對於職業總體狀況基本滿意和滿意的麻醉科醫師不到30%。對於勞累,每一位麻醉科醫生都有很多話可說,有醫生曾無奈地說:最累的時候,連一片葯都掰不開。
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各種外科手術,無痛腔鏡,門診手術,胃腸鏡,小兒CT檢查,MRI鎮靜,無痛操作等,都需要麻醉醫生。
值急診班,麻醉醫生接到的急診手術一半都比較恐怖,宮外孕破裂、車禍、腦出血等等,一個比一個凶險!
你把他們麻掉還得保證他們醒來。這就是他們的工作狀態。壓力太大了!
麻醉科將是「未來醫院里最大的科室」,以上海市手術量最大的仁濟醫院為例,有88個麻醉醫生,已是全院最大的醫生群體。
由於麻醉醫生數量短缺,中國的麻醉醫生幾乎是1人承擔3-4人的工作量,勞動強度大,神經高度緊張。一項調查顯示,47.78%的麻醉醫生,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不含值班時間)。
金羊網-羊城晚報,2017年報道出麻醉學本科專業,被取消的真相!12月底的一天,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的辦公室里,麻醉科主任董慶龍說起最近令他十分擔心的一個「傳聞」:「2016年全國麻醉專業招生人數減少50%,到2020年,麻醉專業本科將徹底消失在教育部招生目錄」。董慶龍的擔心並非毫無根據。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俞衛鋒坦承,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和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確實向教育部提出了這個建議,這是基於當下醫療體系中對麻醉醫生的更高要求。「我們認為麻醉醫生應從臨床系畢業、掌握全面的臨床醫學知識後再進入麻醉專業。」「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8.5萬多名,缺口約有30萬人。」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黃文起向記者如是說。一邊是麻醉醫生短缺,另一邊是取消麻醉本科專業,看似相悖的兩者卻恰巧反映了目前國內麻醉科的尷尬——手術量的劇增但合格麻醉醫生的相對短缺,而社會對麻醉醫生的認知和尊重程度,卻與他們的重要性並不成正比。「願意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這個學科要求很高,卻又很難成名醫 ,因此,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鮮有人願意去做一個麻醉醫生。」董慶龍或許一語道破「天機」。
本科臨床不分專科教育,這應該是所有臨床專科的一個大的趨勢。先在本科統一進行全科教育,到研究生階段才針對專科進行分科教育。這當然有利於醫學人才的培養,比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在本科招生專業中,就不招麻醉學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醫學部2020年北京市招生計劃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官網
2、中華麻醉官網-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官網
3、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4、《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8〕21號
5、北京大學醫學部官網
6、金羊網-羊城晚報
7、麻醉之聲
8、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9、勛哥教你填志願官網
10、中國醫師協會關於公布2020年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西醫)名單的函 醫協函〔2020〕468號
以上文字為本人原創,資料及圖片參考見參考文獻,如有轉載,需經本人同意!特此聲明!
⑵ 麻醉科在醫療質量管理方面有何舉措
醫院醫療質量管理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醫院要提升醫療管理水平,有以下十大措施可採取。
一 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管理體系
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定期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和管理評審,檢查醫院質量方針、目標實現情況,隨時協調醫院各部門、科室質量管理體系,保證醫院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二 持續改進
不斷檢查完善醫院質量評價標准以及配套的實施方案或措施,適時修改醫院質量控制管理方案。
三 嚴格依法執業
無資質人員不得單獨上崗,不能簽發報告單,不能書寫相關醫療文書。剛畢業、新人院員工,在尚未取得執業資格的時候, 科室應指定高年資醫師(護師、技師)帶教,並對其醫療行為負責。嚴格進行手術分級管理,腫瘤診治、新技術、新項目准入管理。
四 加強基礎質量教育、培訓,為終末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醫教部組織對全員進行"三基"教育,每年不少於2次,各臨床、醫技科室每季度對本科全員進行專科基本知識教育、培訓和考核。對新參加工作的員工要有明細詳盡的教育、培訓計劃。
五 加強質量控制教育,強化法律意識和質量意識
由質控部、醫教部組織進行質量控制教育,學習各項衛生法律、法規、診療規范、操作規范、工作流程。對違反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程的人員進行個別強化教育。特別是對新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專項崗前教育,樹立起良好的法律、質量意識。
六 以預防為主,實行全程質量控制
根據醫療質量形成的規律、特點以及影響醫療質量的因素和薄弱環節,採取預防性管理,對病人從人院到出院的整個醫療過程,實行全程質量控制。
七 明確責任,細化、分解指標,層層落實
將控制指標明確下達到各相關科室。將醫院重點監控的各項質量指標細化,分解到各個相關科室,科室可以落實到人,按月對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統計,未達標的及時通報;季度對各項指標進行考核。
八 質控部門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督導
(一)運行病歷:每月各科室質控小組對本科運行病歷進行檢查,數量不少於當月出院病歷總數的30%,將檢查結果認真記錄,對不規范的地方提出改進方法,保證不合格病歷不出科。每月由質控科對運行病歷進行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不規范書寫進行及時反饋。終末病歷由病案管理醫師進行統一集中檢查、評分、記錄,確保不合格病歷不上架,並將各科室評分結果納入科室績效考核。
(二)病歷質量:每份病歷上架前由病案管理醫師進行初檢,每季度病案管理委員會組織臨床專家對各科終末病歷進行抽查,按照《住院病歷質量評價表》進行評分,將"病案甲級率"納人科室"績效考核成績",對優秀病歷和丙級病歷分別進行單項獎勵和處罰。質控科每季度撰寫病歷質量報告,並通報全院。對病歷檢查中多次不合格的或有重大缺陷的科室或個人,應及時反饋,限時糾正,並作為重點監控對象,實行重點檢查,必要時責成其接受醫教科安排的專項培訓。
(三)門診質量:門診部每月對門診質量進行評價,內容包括門診病歷質量,檢驗、影像報告單質量(包括時限性、准確率),門診處方質量, 病人滿意率。
(四)申請單質量:每月由質控科組織醫技部門對全院各類申請單進行檢查,統計各科室申請單合格率及存在的主要不合格問題上報質控部,按月反饋科室。
(五)處方質量:每月由質控科組織有關部門對全院處方進行檢查,對處方的規范書寫、合理用葯等進行點評,按科統計處方合格率,上報質控科,按月進行反饋。
(六)護理質量:護理部通過每月抽查、每季度集中檢査相結合的方式對基礎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文書、基礎操作、護理質量管理等方面進行檢查、考核,將考核成績與績效考核掛鉤。
(七)綜合檢査:每季度由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組織對臨床、醫技科室的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將考核成績與科室績效考核掛鉤。
九 質量控制責任追究
把各種質量指標完成情況作為科室工作核心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並與個人述職、年終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對重點質量完成情況進行監控,對於不合格、不規范的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罰,具體到科室及個人。已分解到科室、部門的各項醫療質量指標按季度進行統計, 根據完成情況得出相應成績,納人科室、部門的績效考核成績,與科室、個人的經濟收人掛鉤。
對日常檢查中發現的工作質量缺陷、隱患,應由存在安全隱患的科室、部門,分析其發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法,消除安全隱患,控制醫療風險,提高醫療質量。
十 推行臨床路徑管理
以"新農合"www.304wsjfm.com單病種控制為基本病種,逐步、分批推出常見病、多發病的單病種臨床路徑管理,在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的同時,合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提高效率,降低患者基本就醫費用。
⑶ 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職責
1與患者的主管醫生共同決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術麻醉;
2決定採用哪種麻醉及監測措施;
3對患者實行麻醉;
4在手術全過程盡力保證患者的安全;
5在手術結束後使患者安全平穩的恢復;
6術後疼痛治療;7慢性疼痛的治療。
麻醉醫生需要廣泛的知識才能勝任這一工作,需具備病理生理,葯理,內科,外科,婦兒,麻醉等基礎和臨床醫學多學科的知識。作為麻醉醫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心臟,神經系統,肝臟功能等。
麻醉醫生對圍術期(手術中和手術前,術後一段時間)病人出現的醫療問題進行治療。麻醉醫生術前對病情進行判斷,依據病人的身體情況,考慮個體差異,並依此制定治療方案,在術中利用先進儀器監測病人的生命功能。麻醉醫生必須依靠各種復雜,精密的儀器對病情作出准確的診斷,維持病人的生命,有些已經是很脆弱的生命。手術結束時,病人將被送到恢復室或重症監護(ICU)病房,到從麻醉中恢復後,送回病房。麻醉醫生的工作范圍除手術室外,還有重症監護,疼痛治療等。
確保病人在無痛與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是麻醉臨床的基本任務,但這還不只是現代麻醉學科的部分工作內容。麻醉工作還包括麻醉前後的准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甦,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圍從手術室擴展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事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隨著工作范圍的日益擴大,工作任務的日益繁重。
麻醉醫生的工作如同飛機駕駛員的工作。飛機起飛著陸就相當於麻醉誘導和恢復。飛行使用的自動駕駛儀則相當於麻醉葯,肌肉鬆弛葯和機械呼吸。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必須持續觀察病人,通過眼,耳,手所得到的信息不斷地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對監測資料進行分析,思考行成某些細致而復雜的判斷結果後,進行葯物(包括麻醉葯,肌松劑,液體及止血葯等)作一些調整,以盡可能維持手術患者生理功能平穩,並在緊急情況下實施急救復甦處理。